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皮膚科>正文

結節性紅斑綜述

結節性紅斑( Eryfhema modosum)是一種急性炎症性疾病, 常侵犯雙下肢膝以下小腿內側, 也可侵及小腿外側、膝以上大腿、甚至侵及上肢, 頭面部少見。 表現為肢體雙側對稱性或鮮紅色、或暗紅色、或紫紅色結節性損害, 壓痛明顯, 一般不癢。 是由某種原因所致的真皮深層或皮下組織的局限性血管炎。 該病可以是一種單獨的疾病, 也可以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一種皮膚表現。 本病好發于青年女性, 某些患有全身性疾病的男性患者(如白塞氏病)也可有結節性紅斑的表現, 一般以秋冬寒冷季節發病為多。

結節性紅斑的病因有哪些:

現代醫學對其病因尚不明了, 可能是由於多種因素激發機體自身免疫系統而發生的一種皮膚免疫反應;某些治病細菌如鏈球菌和結核桿菌等也可能導致該病發生。 一般認為該病多與感染、藥物、全身性或內臟性疾病等有關, 但仍有大約 50%左右的患者無明顯原因。 最值得重視的原因有兩方面:即感染和自身免疫反應。 感染是本病最常見的病因之一。 某些患者抗鏈“O”值高於正常, 或發病前曾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提示有鏈球菌感染的可能。 另外, 該病也可能是由真菌或結核菌感染所致。 自身免疫性全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白塞氏(Behcet)病、潰瘍性結腸炎、白血病及其他惡性腫瘤等, 也可伴發結節性紅斑樣病變,

特別是白塞氏病, 結節性紅斑常作為其特徵性表現之一而具有診斷學價值。

結節性紅斑的病理改變如何:

結節性紅斑的發病機理, 有人將其視為一種變態反應, 屬於遲發性變態反應範疇, 但也可能與第Ⅲ型變態反應有關;也有人認為其發病是由於自身免疫反應在皮膚表現的結果。 本病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 為真皮和皮下組織的炎症病變。 總的來說, 其主要表現是血管炎, 多發生在較大的小靜脈血管內壁, 有炎性細胞浸潤及內皮細胞增生, 但一般血管腔通暢, 不發生閉塞, 也無血栓形成。 血管周圍也可有炎症細胞浸潤, 早期以嗜中性粒細胞為主, 晚期則淋巴細胞增多。 結節性紅斑有哪些臨床表現?結節性紅斑常見於青壯年,

尤以女性為多, 男女之比約1.3比6;一般容易在春天或秋冬季發病。 不少患者于發病前1~2周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全身症狀往往有渾身不適、乏力、低熱、關節及肌肉酸痛等。 如伴隨有其他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則伴有原發疾病的表現。

結節性紅斑可急性發病, 也可隱襲起病。 皮損好發於小腿伸側, 有時大腿下段和臀部亦可波及, 少數患者上肢也可受累, 但顏面部位通常不受侵犯。

發病時皮下結節周圍出現紅斑, 紅斑中央可觸及硬結。 最初紅斑顏色多呈鮮紅色, 約經2周左右後, 逐漸變成暗紅色或淡紫紅色;結節性紅斑數目多少不定, 小的如花生米粒大, 大的如核桃大, 局部可有多個結節聚集, 或散在對稱性分佈。

結節一般不會破潰, 相互鄰近的結節可以彼此融合可形成較大硬塊。 如果局部血管受壓, 靜脈回流受阻, 可引起小腿下部輕度水腫。 結節處自覺有痛感, 尤其是觸壓痛比較明顯。 經過3~6周後, 結節逐漸消退, 但屢見再發, 呈此起彼伏之勢, 且消退後紅斑處會留有色素沉著, 即皮膚有暗褐色斑紋, 但此時一般無痛癢感覺, 愈後不留瘢痕。 此後復發時可見新的皮下結節分批分期不斷出現, 使病情遷延不已, 長期不愈。 結節性紅斑如何確診,需作哪些檢查?結節性紅斑無特異性實驗室檢查,主要依據臨床表現,一般診斷不難。 某些患者可呈血沉加快, 抗鏈“O”值升高;如系結核菌所致者, 結核菌素試驗為強陽性。 如系其他結締組織病的伴有症狀,
還可見原發疾病的一些檢查異常結果。

結節性紅斑需與哪些疾病相鑒別:

本病常須與硬紅斑鑒別。 後者皮損好發于小腿屈側, 可破潰, 愈後留疤痕, 自覺疼痛較輕, 病程為慢性經過。 組織病理學檢查呈結核性改變, 且病變部位的血管之管壁有炎症浸潤、增厚、管腔閉塞和血栓形成。

怎樣防止本病復發:

預防本病應注意避免外界風、濕、寒、熱、邪氣的侵襲, 患病者應適當休息, 抬高肢體以減輕局部水腫。

怎樣治療結節性紅斑:

1、查清病因, 對因治療, 有的放失。

2、急性發作期應儘量臥床休息, 抬高患肢或儘量減少活動, 避免較劇烈的運動。

西醫治療

1、如系感染所致者, 可選用抗生素;如系結核菌引起者, 可行抗結核治療。

2、皮質類固醇激素:如系自身免疫反應性疾病,可慎重選用。

中醫治療

本病相當於中醫學“濕毒流注”、“下注瘡”、“瓜藤纏”等病證範疇。其病多因素體血分有熱,外受濕邪,濕熱蘊結,導致脈絡阻塞,氣血凝滯所致。

臨床常見的證型有:

1、濕熱蘊結型:證見結節周圍色紅,自覺灼熱,表面腫脹光亮,觸之作痛,結節高出皮膚,此起彼伏,發作不止,經久難愈,伴關節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2、氣滯血瘀型:證見結節色澤呈暗紅色或紫紅色,雙下肢尤以膝以下多見,活動或勞累後加重或復發,足踝部水腫,自覺痛及壓痛較為明顯, 舌紫或有瘀斑,苔薄,脈弦澀。

中醫中藥治療以健脾益氣、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祛斑散結為主,是目前治療該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2、皮質類固醇激素:如系自身免疫反應性疾病,可慎重選用。

中醫治療

本病相當於中醫學“濕毒流注”、“下注瘡”、“瓜藤纏”等病證範疇。其病多因素體血分有熱,外受濕邪,濕熱蘊結,導致脈絡阻塞,氣血凝滯所致。

臨床常見的證型有:

1、濕熱蘊結型:證見結節周圍色紅,自覺灼熱,表面腫脹光亮,觸之作痛,結節高出皮膚,此起彼伏,發作不止,經久難愈,伴關節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2、氣滯血瘀型:證見結節色澤呈暗紅色或紫紅色,雙下肢尤以膝以下多見,活動或勞累後加重或復發,足踝部水腫,自覺痛及壓痛較為明顯, 舌紫或有瘀斑,苔薄,脈弦澀。

中醫中藥治療以健脾益氣、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祛斑散結為主,是目前治療該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