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新生兒肝炎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hepatitissyndromeofnewborn)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 主要病理改變為非特異性多核巨細胞形成的一種新生兒疾病。 它是新生兒晚期以阻塞性黃疸、肝脾腫大和肝功能異常、結合和未結合膽紅素均升高為特徵, 多數病例為產程中或產後感染引起。 常於生後1個月左右發病。 廣義地說, 它包括肝細胞源性的肝內膽汁鬱積, 如感染、代謝性疾病、家族性膽汁鬱積、染色體異常及特發性新生兒肝炎;狹義地說, 它僅局限於感染引起的肝細胞炎症。

新生兒肝炎起病於滿月之內, 故感染可能發生於胎內, 多數由病毒引起,

常見的病原有:肝炎病毒(包括HAV、HBV、HCV、HDV、HEV)、巨細胞包涵體病毒(CMV)、皰疹病毒、風疹病毒、柯薩奇病毒、ECHO病毒、腺病毒和EB病毒, 以及梅毒螺旋體、結核桿菌及鼠弓形蟲、細菌等各類病原體感染等。 細菌感染中B組鏈球菌、李斯特菌、金葡菌、大腸埃希桿菌等可引起肝臟病變。 目前為止尚有許多新生兒肝炎病因未明。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亞洲相當普遍且經常發生在新生兒早期, 但並不引發新生兒膽汁鬱積, 他們大多數無症狀而且在1歲以內肝臟功能正常, 儘管在嬰兒期可發生嚴重的急性或暴發性乙型肝炎, 這些患兒在出生後2個月之內並不出現肝臟功能異常或黃疸。 CMV是新生兒肝炎病原中最常見的一種, 常早期出現症狀。

病因雖多, 但主要病理改變為非特異性的多核巨細胞形成。

膽汁淤積、肝間質和門脈區有炎症細胞浸潤, 程度與病情輕重有關, 輕者肝小葉結構正常, 重者可紊亂失常, 肝細胞點狀或片狀壞死, 柯氏細胞和小膽管增生, 久病者門脈周圍可有纖維化。 巨細胞包涵體病的受累細胞呈現貓頭鷹眼狀的核內包涵體為其特徵。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