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瘡(又名壓迫性潰瘍)是由於營養血供與機體組織發生血流障礙的末期結果。 皮膚褥瘡在康復治療、護理中是一個普通性的問題。 據有關文獻報導每年約有6萬人死於褥瘡合併症。 流行病學分析皮膚褥瘡一般分為三類:①青年人神經病學患者;②高齡患者;③住院患者。
病因
褥瘡可以劃分為骨骼隆突與長期硬面之間壓迫軟組織時, 漸漸產生局部性區域內的細胞壞死。 褥瘡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可分為外源性、原發性、內源性及繼發性等類型。 外源性因素產生於軟組織之上的機械應力, 包括壓迫、剪切力及磨擦力;內源因素決定於軟組織衰竭的敏感性,
症狀
臨床表現95%以上的褥瘡發生於下半身的骨隆突上。 67%的潰瘍發生於髖及臀部周圍, 29%發生於下肢。 比較典型的褥瘡發生部位為骶骨、股骨大轉子、坐骨粗隆、足跟及外踝。 這些解剖部位是患者經常不變換體位時產生褥瘡最危險的部位。
褥瘡的臨床表現可視為皮膚一系列的活動。 色彩深度變化範圍由紅轉白, 無組織損失, 深度破壞延伸到肌肉、關節囊及骨骼。
皮膚的早期改變, 白紅斑的特徵是紅斑變化強烈, 從粉紅色變為亮紅色。
色斑體現出血管狀態變化的嚴重性,
色斑部位組織中的進一步惡化反應是壓縮性皮炎。 表皮破裂, 以及表皮下出現水皰。 可出現大水皰、結痂、鱗屑。 經過適當治療。 2~4周可能癒合, 無持久性的病理改變。 如缺乏認識以及處理壓迫性皮炎不及時, 而導致真正的褥瘡形成。
檢查
常規物理檢查。
治療
1.使用枕橋是解除骨隆突受壓既簡單而便宜的有效方法。 枕位正確適中, 在床面上支撐病人時使病人的骨隆突與床面之間有空隙, 其技術優點不但有效, 而且花費極低。 患者易於承受, 家庭及其他人員容易掌握, 並能運用良好, 缺點是費時、費力。
2.常規使用醫院床墊臥床不起的患者, 骶骨及大轉子下的皮膚部位,
3.必須根據病人具體情況進行全身綜合治療及局部受壓組織的保護治療。 採取定時翻身、補充營養、防止機體分解大於合成, 使用保護用具等方法進行綜合處理才能收到比較理想的康復療效。
4.患者都應保持高蛋白飲食, 以促進傷口癒合, 異常傷口癒合的表現為傷口分離。 脊髓損傷患者的傷口往往延遲癒合, 而正常充血反應性傷口不發生延遲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