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化州桔紅、芸皮、芸紅。
性味:味辛、苦, 性溫。
歸經:歸肺、脾經。
入藥部位:植物的乾燥外層果皮。
形態特徵:本品呈長條形或不規則薄片狀, 邊緣皺縮向內捲曲。 外表面黃棕色或橙紅色, 存放後呈棕褐色, 密佈黃白色突起或凹下的油室。 內表面黃白色, 密佈凹下透光小圓點。 質脆易碎。 氣芳香, 味微苦、麻。
橘紅的用法用量用法:煎湯, 0.8~1.5錢;或入丸、散。 。
炮製:橘紅:揀去雜質, 刷淨, 用時折碎。 鹽橘紅:取淨橘紅用鹽開水均勻噴灑, 使其吸收, 晾乾。 (每橘紅100斤, 用食鹽2斤, 溫開水適量化開澄清)
蜜橘紅:將橘紅置鍋內, 用文火炒至微黃色時,
功效:理氣寬中, 燥濕化痰。
主治:用於咳嗽痰多, 食積傷酒, 嘔惡痞悶。
橘紅的禁忌陰虛燥咳及嗽氣虛者不宜服。
橘紅的配伍1、小兒吐瀉:丁香、橘紅等分, 煉蜜丸黃豆大。 米湯化下。 (劉氏《小兒方》)
2、定嗽化痰:百藥煎、片黃芩、橘紅、甘草各等分, 共為細末, 蒸餅丸綠豆大。 時時乾咽數丸, 佳。 (《瀕湖醫案》)
橘紅的附方①治嘈雜吐水:真橘皮(去白)為末, 五更安五分於掌心舐之, 即睡。 (《怪證奇方》)
②治痰飲為患, 或嘔吐憨心, 或頭眩心悸, 或中脘不快。 或發為寒熱, 或因食生冷, 脾胃不和: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五兩, 白茯苓三兩, 甘草(炙)一兩半。 上細銼, 每服四錢, 用水一盞, 生薑七片,
③治途中心痛:橘皮(去白), 煎揚飲之, 甚良。 (《談野翁試驗方》)
④治風痰麻木:橘紅一斤, 逆流水五碗, 煮爛去滓, 再煮至一碗。 頓服取吐。 不吐加瓜蒂末。 (《摘元方》)
⑤治產後脾氣不利, 小便不通:橘紅為末, 每服二錢, 空心, 溫酒下。 (《婦人良方》)
⑥治乳癰, 未結即散, 已結即潰, 極痛不可忍者:陳皮(湯浸去白, 日干, 面炒黃)為末, 麝香研, 酒調下二錢。 (《聖惠方》橘香散)
橘紅的相關論述1、《本草綱目》:下氣消痰。
2、《本經逢原》:橘紅專主肺寒咳嗽多痰, 虛損方多用之, 然久嗽氣泄, 又非所宜。
3、《藥品化義》:橘紅, 辛能橫行散結, 苦能直行下降, 為利氣要藥。 蓋治痰須理氣, 氣利痰自愈, 故用入肺脾, 主一切痰病, 功居諸痰藥之上。 佐竹茹以療熱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