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理論中六淫也是一個重要的理論, 主要是指六種容易對身體造成危害的致病因素。 這六淫分別指風、火、寒、暑、濕、燥等六種氣候變化, “淫”指的是太過, 所謂過猶不及, 當六種氣候變化太過時, 則成為侵犯人體的外邪, 損害人體健康。 下面我們就仔細來瞭解一下。
(1)風
《索問骨空論》中講到, “風者, 百病之始也。 ”風屬陽, 其性升發、向上、向外、動搖不定, 因此, 它一方面容易侵犯人體的頭部、皮膚等較高、表面的位置, 另一方面由於其動搖不定, 風病的發病部位往往也不確定。
風病主要包括兩種:自然界的風邪侵入人體導致的病症和肝風內動導致的疾病。
(2)火
火病往往是由兩種因素引起的, 一種是溫熱邪氣入侵人體, 另一種為其他五邪進入人體化為火。 火的特性為熱極、炎上, 可以灼傷脈絡、消耗津液, 因此, 火證往往會出現渾身發熱、煩躁、尿赤、吐血、口渴、大便乾燥等病症。 火證主要分為實火和虛火兩種, 實火的症狀表現有渾身發熱、便秘、口渴、面色發紅、目赤、舌頭發紅、心情煩躁、尿血、便血等;虛火的症狀表現有面色潮紅、心煩、失眠、口乾舌燥、尿短而赤、乾咳、舌苔較少等。
(3)寒
寒屬陰, 具有收縮牽引、凝結阻滯等特點, 容易傷陽、收縮毛竅, 因此, 寒病患者往往會出現四肢發冷、怕冷、嘔吐、渾身疼痛、腹痛等病症。 寒包括外寒、內寒兩種, 外寒指的是自然界中的寒氣侵犯人體, 外寒病主要有寒傷脾胃和寒邪侵表兩種, 寒傷脾胃主要是由食用生冷食物引起的, 患者可出現嘔吐、噁心、腹揮、腹部疼痛等病症;寒邪侵表患者可出現咳嗽、渾身疼痛、關節疼痛等病症。 內寒指的是人體的抵禦能力減弱, 陽氣衰弱, 內寒病主要有上焦陽虛、中焦虛寒、下焦虛冷三種類型。
(4)暑
暑屬陽, 為陽邪, 具有炎熱、攜濕、升散等特點, 因此, 暑病患者往往會出現高熱、口乾舌燥、多汗、心煩、小便短而赤、大便稀薄等病症。
傷暑病症較輕, 是由暑熱引起的, 主要病症有渾身發熱、口乾舌燥、疲倦、多汗等;中暑主要是由在高溫、烈日環境中活動引起的, 也有輕重之分, 嚴重的可引起昏厥、冷汗、脈大、脈虛等病症。 另外, 由於暑易攜濕, 人們還容易患暑濕病, 主要症狀有四肢無力、大便稀薄、小便發黃、食欲不振、噁心、胸悶等。 暑病主要發於夏季。
(5)濕
濕屬陰, 具有重獨、粘滯等特點, 它能損耗脾的陽氣、抑制氣機運行, 常見的濕病病症主要有四肢沉重、頭部昏沉、大便粘滯、小便不暢、皮膚發腫、腹脹、胸悶等。 濕分為外濕和內濕, 如果居住環境過於潮濕、長期進行水中作業、淋雨都容易引起外濕致病, 常見的外濕病主要有表濕和濕痹兩種,
(6)燥
燥具有乾燥的特點, 很容易導致人體缺乏津液, 還容易傷肺, 因此, 燥病患者易出現皮膚乾燥、口乾舌燥、舌苔較少、乾咳、無汗、便秘等病症。 燥分為外燥和內燥兩類, 外燥主要是由外界燥邪侵入人體引起的。
外燥分為溫燥和涼燥兩種。 溫燥多發生于初秋, 主要症狀表現為發熱、頭痛、乾咳、口渴、心煩等, 涼燥多發生在秋末, 主要症狀為發熱、頭痛、皮膚乾燥、咳嗽少痰等;內燥主要是由於體內津液過少、精血虧損引起的,
結語:以上就是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關於六邪的簡單介紹。 在自然界中能夠讓人生病的原因有很多, 但是這六邪是主要的因素。 通過本篇文章我們對引起疾病的原因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這些知識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