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發性口瘡又稱阿弗它口腔炎, 系口腔黏膜發生小而疼痛的潰瘍, 具有復發性。 本病多與精神緊張、內分泌失調、營養缺乏、感染、遺傳、免疫功能異常、消化系統疾病等因素有關。 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 外因以熱毒為主;內因多為情志內傷, 飲食不節, 房室勞倦所致。 本病多見於中年婦女, 潰瘍多數是散在性分佈在容易活動的黏膜區域, 常常疼痛難忍令患者寢食難安。
一 外感時毒型口瘡:多發於外感後1~2天, 伴有外感症狀。 初起口腔黏膜局部充血、紅腫, 微痛, 舌尖或唇內出現栗粒樣小紅點或小皰疹,
二 脾胃積熱型:症見口舌多處糜爛生瘡, 瘡面紅腫, 灼熱疼痛, 甚則口臭牙齦腫痛, 伴口渴多飲, 尿黃便秘, 舌紅苔黃, 脈滑數。 治宜清熱瀉火, 蕩滌胃熱。 方藥:山梔12克, 黃芩12克, 連翹12克, 大黃10克, 芒硝3克, 薄荷8克, 黃連10克, 竹葉10克, 甘草8克, 水煎服, 每日1劑。
三 脾腎陽虛型:症見口舌生瘡, 潰瘍面色白, 周圍不紅, 數量少, 久治不愈, 伴四肢不溫, 口幹喜熱飲, 腰背酸痛, 尿頻清長, 大便溏, 舌淡苔白膩, 脈沉弱。 治宜溫補脾腎, 引火歸源。 方藥:制附片15克(先煎30分鐘),
四 脾胃虛弱型:症見口舌生瘡反復發作, 瘡面色淡凹陷, 伴神疲氣短, 不思飲食, 四肢不溫, 大便稀溏, 舌淡苔白, 脈細弱。 治宜補中益氣, 健脾化濕。 方藥:黃芪 15~30克, 黨參15克, 當歸10克, 陳皮10克, 柴胡6克, 升麻6克, 藿香15克, 茯苓10克, 白術15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每日1劑。
五 心腎陰虛型:症見潰瘍顏色鮮紅, 數量多, 形狀不一, 大小不等, 疼痛晝輕夜重, 伴心悸心煩, 失眠多夢, 健忘, 眩暈耳鳴, 腰膝酸痛, 咽幹口燥, 小便短黃, 舌紅苔薄, 脈細數。 治宜滋陰清火, 養心安神。 方藥:生地30克, 地骨皮15克, 山藥5克, 澤瀉10克, 山茱萸10克, 野菊花15克, 連翹12克, 升麻6克, 砂仁3克, 桑寄生30克, 水煎服, 每日1劑。
六 血虛陰虧型:症見口舌潰爛多發生於月經前後,
七組成: 膽礬若干克
用法: 將膽礬塗於潰瘍面, 不要研成粉, 以防過量。
主治: 口腔潰瘍。 症見口唇、舌、頰部內粘膜有潰瘍面, 紅腫疼痛難進食, 說話困難, 舌質紅, 脈弦滑數。
所以如果你經常罹患口腔潰瘍的話, 就需要注意上述的問題。 如有可疑就應及時到醫院檢查, 必要時行病理檢查, 以明確診斷, 再做相應的治療, 切不可粗心大意, 延誤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