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neonatalcold刊urysyndrome)簡稱新生兒冷傷,
亦稱新生兒硬腫症。
是由於寒冷和(或)多種疾病所致,
主要表現為低體溫和皮膚硬腫,
重症可發生多器官功能損害。
早產兒多見。
病因或機制或病理:
1.早產兒和保溫不足 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的生理特點是發生低體溫和皮膚硬腫的重要原因。
①體溫調節中樞不成熟。
環境溫度低時,
其增加產熱和減少散熱的調節功能差,
使體溫降低。
②體表面積相對較大,
皮下脂肪少,
皮膚薄,
血管豐富,
易於失熱。
環境溫度低時散熱增加,
導致低體溫。
③軀體小,
總液體含量少,
體內儲存熱量少,
對失熱的耐受能力差,
寒冷時即使有少量熱量丟失,
體溫便可降低。
④棕色脂肪(brownfat)是寒冷時產熱的主要物質,
腋下含量較多其次為頸、肩胛間、中心動脈、腎和腎上腺周圍,
胎齡越小含量越少,
代償能力有限。
正常狀態下棕色脂肪不產熱,
腋溫—肛溫差(TA—R)《0;寒冷時氧化產熱使局部腋溫升高,
TA—R≥0;重症新生兒因棕色脂肪耗盡,
TA—R《0。
因此,
腋溫—肛溫差TA—R可作為判斷棕色脂肪產熱狀態的指標。
⑤皮下脂肪中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為成人3倍),
其熔點高,
低體溫時易於凝固出現皮膚硬腫。
因此,
基於上述特點,
在寒冷或保溫不足時則易出現低體溫和皮膚硬腫。
2.某些疾病 嚴重感染、缺氧、心力衰竭和休克等使能源物質消耗增加、熱卡攝人不足,
加之缺氧又使能源物質的氧化產能發生障礙,
故產熱能力不足,
即使在正常散熱的條件下,
也可出現低體溫和皮膚硬腫。
嚴重的顱腦疾病也可抑制尚未成熟的體溫調節中樞使散熱大於產熱,
出現低體溫甚至皮膚硬腫。
3.多器官功能損害 低體溫及皮膚硬腫,
可使局部血液迴圈淤滯,
引起缺氧和代謝性酸中毒,
導致皮膚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出現水腫。
如低體溫持續存在和(或)硬腫面積擴大,
缺氧和代謝性酸中毒加重,
引起多器官功能損害。
臨床表現:
主要發生在寒冷季節或重症感染時。
多於生後1周內發病。
低體溫和皮膚硬腫是本病的主要表現。
1.一般表現 反應低下,
吮乳差或拒乳、哭聲低弱或不哭,
活動減少,
心率減慢,
也可出現呼吸暫停等。
2.低體溫 新生兒低體溫指體溫《35C。
輕度為30~35C;重度《30C,
可出現四肢甚或全身冰冷。
3.皮膚硬腫 即皮膚緊貼皮下組織不能移動,
按之似橡皮樣感,
呈暗紅色或青紫色,
伴水腫者有指壓凹陷。
硬腫常呈對稱分佈,
其發生順序依次為:下肢-臀部-面頰+上肢+全身。
硬腫面積可按頭頸部20%、雙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14%、臀部8%及雙下肢26%計算。
嚴重硬腫可妨礙關節活動,
胸部受累可致呼吸困難。
4.多器官功能損害 重症可出現休克、DIC、急性腎功能衰竭和肺出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
檢查或輔助檢查:
根據病情需要,
檢測血常規、動脈血氣和血電解質、血糖、尿素氮、肌酐、DIC篩查試驗。
必要時可做ECG及X線胸片等
診斷標準:
有保溫不足或可誘發本病的疾病,
體溫降低和皮膚硬腫即可診斷。
依據體溫及皮膚硬腫範圍可分為輕度:體溫30C-35C、皮膚硬腫範圍《50%;重度:體溫《30C、皮膚硬腫範圍》50%,
常伴有器官功能障礙。
鑒別診斷:
應與新生兒水腫和新生兒皮下壞疽相鑒別。
1.新生兒水腫 常見於①局限性水腫:常發生於女嬰會陰部,
數日內可自愈。
②早產兒水腫:下肢常見凹陷性水腫,
有時延及手背、眼瞼或頭皮,
大多數可自行消退。
③新生兒Rh溶血病或先天性腎病:水腫較嚴重,
並有其各自臨床特點。
2.新生兒皮下壞疽 常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多見於寒冷季節。
有難產或產鉗分娩史。
常發生於身體受壓部位(枕、背、臀部等)或受損(如產鉗)部位。
表現為局部皮膚變硬、略腫、發紅、邊界不清楚並迅速蔓延,
病變中央初期較硬以後軟化,
先呈暗紅色以後變為黑色,
重者可有出血和潰瘍形成,
亦可融合成大片壞疽。
預防:
①及時治療誘發冷傷的各種疾病。
②儘早開始餵養,
保證充足的熱量供應。
③注意保暖:產房溫度不宜低於24C,
生後應立即擦乾皮膚,
用預熱的被毯包裹,
有條件者放置暖箱中數小時,
待體溫穩定後再放人嬰兒床中,
若室溫低於24C,
應增加包被;小早產兒生後應置於暖箱中,
箱溫為中性溫度,
待體重》1800g在室溫下體溫穩定時,
可放置于嬰兒床中;在轉院過程中應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