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挑灸主要用於治療頸型、神經根型頸椎病, 對其他類型效果稍差, 其作用機制有以下幾方面。
挑灸將頸椎病患者皮膚、皮下結締組織內的增生纖維部分挑斷, 起到松解作用。
(2)、挑灸點布於督脈和膀胱經分佈區, 施術時反復牽拉、抖動, 起到針灸、按摩作用, 從而解除局部肌肉痙攣, 改善組織代謝, 緩解疼痛。
(3)、挑灸治療後局部加敷薑片, 起到行氣止痛、活血通絡之效。 挑灸方法:患者反坐在靠背椅上, 雙手疊於椅背上, 頭頸前屈, 術者立于患者背後。 選患者棘突沿線及椎旁, 觸診纖維較多, 皮膚及皮下較硬處、壓痛點、病人自感頸板處或項韌帶鈣化處為挑治點, 每
次選3~4點, 各點間隔3~4釐米, 常規消毒局部皮膚, 以1%〜2%普魯卡因或2%利多卡因局麻挑點, 每點注射0.5 — 1毫升, 待局麻起效後, 開始挑治。 用特製的不銹鋼挑針刺入皮下5~10毫米深, 將皮膚挑起並左右上下牽拉抖動, 逐漸將皮下白色或黃色纖維挑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