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歌:大陷胸湯用硝黃, 甘遂為末共成方, 擅醫熱實結胸證, 瀉熱逐水效專長。
方義:本方因表邪未解而誤下, 或因誤下而邪氣內陷, 熱邪與水飲搏結於胸膈所致。 治療以瀉熱逐水為主。 水熱內結, 氣不得通, 輕則但見心下硬滿而痛, 甚則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腑氣不通, 故大便秘結;邪熱與水飲互結, 津液不能上承, 故舌燥口渴;此時燥熱已累及陽明, 因水熱互結, 故日晡小有潮熱;方中甘遂功逐水飲, 瀉熱破結, 為君藥。 大黃、芒硝蕩滌腸胃、瀉結泄熱, 潤燥軟堅, 為臣佐之用。
大陷胸湯的用法用量組成:大黃(去皮,
用法:上三味, 以水六升, 先煮大黃, 取二升, 去滓, 內芒硝, 煮一二沸, 內甘遂末, 溫服一升。 得快利, 止後服(現代用法:水煎, 溶芒硝, 沖甘遂末服)。
大陷胸湯的功效主治功效:瀉熱逐水。
主治:水熱互結之結胸證。 心下疼痛, 拒按, 按之硬, 或從心下至少腹硬滿疼痛, 手不可近。 伴見短氣煩躁, 大便秘結, 舌上燥而渴, 日晡小有潮熱, 舌紅, 苔黃膩或兼水滑, 脈沉緊或沉遲有力。
運用:本方用於水熱互結之結胸證, 臨床應用以心下疼痛, 拒按, 大便秘結, 舌上燥而渴, 苔黃, 脈沉而有力為辨證要點。
大陷胸湯的禁忌凡素體虛弱, 或病後不任攻伐者, 禁用此方。 因本方為瀉熱逐水峻劑, 下利過度, 傷及正氣;又要利下及時, 以防留邪為患。
本方煎煮大黃先煮, 乃取其“治上者治宜緩”, 此煎煮方法與大承氣湯有別, 應注意區分。
大陷胸湯的文獻摘要1、《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病, 脈浮而動數, 浮則為風, 數則為熱, 動則為痛, 數則為虛, 頭痛發熱, 微盜汗出, 而反惡寒者, 表未解也。 醫反下之, 動數變遲, 膈內拒痛, 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短氣煩躁, 心中懊惱, 陽氣內陷, 心下因硬, 則為結胸, 大陷胸湯主之。 ”
2、論選錄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1:“治太陽表邪不解而反下之, 熱陷於裡, 其人素有水飲停胸, 以致水熱互結心下, 滿而硬痛, 手不可近, 不大便, 舌上燥而渴, 成結胸胃實之證。 以甘遂之行水直達所結之處, 而破其辟囊;大黃蕩滌邪熱;芒硝鹹潤軟堅。 三者皆峻下之品,
本方與大承氣湯雖同為寒下峻劑, 都用大黃、芒硝以瀉熱攻下, 但二方主治證之病因、病位不同, 故其配伍及用法均有差異。
尤恰在《傷寒貫珠集》中曾說:“大陷胸與大承氣, 其用有心下、胃中之分。 以愚觀之, 仲景所雲心下者, 正胃之謂, 所雲胃中者, 正大小腸之謂也。 胃為都會, 水谷並居, 清濁未分, 邪氣入之, 夾痰雜食, 相結不解, 則成結胸。 大小腸者, 精華已去, 糟粕獨居, 邪氣入之, 但與穢物結成燥糞而已。 大承氣專主腸中燥糞, 大陷胸並主心下水食;燥糞在腸, 必借推逐之力, 故須枳樸;水飲在胃, 必兼破飲之長, 故用甘遂。 且大承氣先煮枳、樸, 而後納大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