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黃,
病症名。
黃疸之屬濕熱者。
見《傷寒微旨論》。
《景嶽全書·雜證謨》:“陽黃證因濕多成熱,
熱則生黃,
此即所謂濕熱證也。
”由濕熱蘊蒸肝膽,
膽熱液泄,
外滲肌膚,
下流膀胱,
而致一身面目及小便盡黃。
證見發熱煩渴,
身目黃色鮮明如橘子色,
小便色深如濃茶,
伴食欲減退或噁心嘔吐,
大便不暢,
腹脹脅痛,
舌質紅,
苔黃膩,
脈弦數等。
治宜清化濕熱。
熱重於濕者,
用茵陳蒿湯,
梔子柏皮湯、大柴胡湯等;濕重於熱者,
用茵陳五苓散等。
參見黃疸、濕熱發黃條。
陽黃”為從熱化,
與脾、胃、肝、膽有關,
如功能失常,
可導致內濕的生成。
熱為陽邪盛,
正邪相搏而發病快,
似屬病毒性肝炎急性期。
由於肝細胞發炎,
不能攝取血中的間接膽紅素加以處理使其變成直接膽紅素,
加之肝細胞內溶酶體釋出β-葡萄糖醛酸酶,
使已結合的膽紅素可部分重新分解成間接膽紅素返回血中,
使血中間接膽紅素增高,
如超過2.0mg%,
則鞏膜、皮膚黃染。
由於間接膽紅素較難通過毛細血管壁,
此時透過表皮組織觀察皮膚色澤鮮黃如桔色,
似屬於中醫學所說的“陽黃”類,
治療原則以清熱解毒利濕為主。
如常用的茵陳蒿湯(茵陳、梔子、大黃),
其中茵陳含葉酸,
對於肝有好處,
茵陳主要增加膽汁分泌,
有退黃作用;梔子有利膽作用,
可降血中膽紅素;大黃有促進腸蠕動,
不利糞(尿)膽素原的重吸收,
而減少肝腸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