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氣臌病證概述

氣臌:中醫指由於氣不通而引起的鼓脹。

病因

因於脾虛氣滯或因於七情鬱結、氣機壅寒。

症狀

症見胸腹脹滿不適, 按之仍覺柔軟, 伴有氣逆, 噯氣等症狀。 腹大、青筋顯露, 膚色蒼黃, 四肢消瘦等。

辨別

1、氣臌應與水腫相區別

水腫表現為手指按壓皮下組織少的部位(如小腿前側)時, 有明顯的凹陷。 祖國醫學稱之為“水氣”, 亦稱為“水腫”。 水腫是一個常見的病理過程, 其積聚的體液來自血漿, 其鈉與水的比例與血漿大致相同。 習慣上, 將過多的體液在體腔中積聚稱為積水( hydrops )或積液, 如胸腔積水、腹腔積水、心包積水等。

2、中醫水腫定義

各種原因導致的體內水液運行障礙, 水濕停留, 泛溢肌膚, 引起頭面部、四肢、甚至全身浮腫的病症, 稱水腫。

治療

1、療法

宜於健脾行氣之中, 加引水之品, 勿以水臌法治之。

2、方用

方一:白術、茯苓、薏仁(各壹兩)、甘草、肉桂(各壹分)、枳殼(伍分)、人參、神曲、車前子、蘿蔔子(各壹錢)、山藥(伍錢)。

水煎服。

初服若覺有礙, 久之自有大功, 三十劑而愈矣,亦忌食鹽秋石。

方二:雞胵湯

處方:生雞內金4錢(去淨瓦石糟粕, 搗碎), 于術3錢, 生杭芍4錢, 柴胡2錢, 廣陳皮2錢, 生薑3錢。

功能主治:氣郁成臌脹, 兼治脾胃虛而且鬱, 飲食不能運化。

用法用量:水煎服。

若小便時覺熱, 且色黃赤者, 宜酌加滑石數錢。

相關文章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