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痰氣互結型梅核氣

證候表現:咽喉異物感, 自覺喉間多痰, 咳吐不爽, 時輕時重, 或見咳嗽痰白, 肢倦納呆, 脘腹脹滿。 噯氣, 舌淡, 苔白膩, 脈弦滑。

病因病機:憂思傷脾, 或肝病乘脾, 致脾失健運, 聚濕生痰, 痰氣互結, 上逆咽喉, 故咽喉異物感、自覺喉中痰多、咳吐不爽;脾為生痰之源, 肺為儲痰之器, 痰濁阻肺, 則咳嗽痰白;痰濕困脾, 則肢倦納呆、脘腹脹滿;肝脾不和, 胃氣上逆, 則噯氣;舌淡、苔白膩、脈弦滑均為內有痰濕之候。

治則治法:行氣導滯, 散結除痰。

處方:半夏厚朴湯。

方用:半夏厚樸東加減。 方精神症狀明顯、多疑多慮者, 可加炙甘草、大棗、浮小麥;胸悶痰多者加瓜蔞仁、薤白;納呆、苔白膩者加砂仁、陳皮;若兼脾虛者,

可合四君子東加減。

處方:四君子湯。

出處:《中醫耳鼻咽喉科學》·第八章咽喉科疾病(篇)·第六節梅核氣(章)

原文:痰氣互結主證:咽喉異物感, 自覺喉間多痰, 咳吐不爽, 時輕時重, 或見咳嗽痰白, 肢倦納呆, 脘腹脹滿。 噯氣, 舌淡, 苔白膩, 脈弦滑。 證候分析:憂思傷脾, 或肝病乘脾, 致脾失健運, 聚濕生痰, 痰氣互結, 上逆咽喉, 故咽喉異物感、自覺喉中痰多、咳吐不爽;脾為生痰之源, 肺為儲痰之器, 痰濁阻肺, 則咳嗽痰白;痰濕困脾, 則肢倦納呆、脘腹脹滿;肝脾不和, 胃氣上逆, 則噯氣;舌淡、苔白膩、脈弦滑均為內有痰濕之候。 治法:行氣導滯, 散結除痰。 方藥:半夏厚樸東加減。 方中半夏、生薑辛以散結,

苦以降逆;厚樸行氣導滯;茯苓健脾利濕除痰;紫蘇行氣寬中, 俾氣舒痰去, 病自愈矣。 精神症狀明顯、多疑多慮者, 可加炙甘草、大棗、浮小麥;胸悶痰多者加瓜蔞仁、薤白;納呆、苔白膩者加砂仁、陳皮;若兼脾虛者, 可合四君子東加減。 痰氣互結日久, 致使氣機不暢。 氣滯則血瘀, 咽喉脈絡受阻, 亦可見異物堵塞感, 持續難消, 治宜祛痰、活血、理氣, 可用桃紅四物湯合二陳湯。 方中桃仁、紅花、川芎活血祛瘀;當歸、生地、芍藥和血養陰潤燥;二陳湯祛濕除痰理氣。 兩方合用, 以達祛痰活血理氣作用。 若見病久乏力、面色不華、舌質淡者, 可加黃芪、雞血藤;胸脅不舒者加柴胡、蘇梗、枳殼;痰濕盛者, 加半夏、瓜蔞。

相關用戶問答
相關文章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