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湯的副作用
炙甘草湯方出《傷寒論》,是以炙甘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湯。 可治療氣虛血少、陰虛之“心律不齊”和脈跳停頓。 那麼炙甘草湯有沒有副作用?一起來看看。
1、炙甘草湯主要有炙甘草12克,生薑9克,桂枝9克,人參6克,生地黃50克,阿膠6克,麥門冬10克,麻仁10克,大棗10枚組成。
2、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溫益氣,通經脈,利血氣,緩急養心為君;人參、大棗益氣補脾養心,生地、麥冬、麻仁、阿膠,滋陰養血為臣;桂枝,生薑、清酒溫陽通脈為佐。 諸藥合用,溫而不燥,滋而不膩,共奏益氣養血,滋陰複脈之功。
3、炙甘草的毒副作用較小,但若長期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腫,血壓升高及血鉀減少等症狀並有脘腹脹滿,納呆等消化障礙。
4、炙甘草湯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中滿腹脹忌服。
炙甘草湯的功效
炙甘草臨床應用多為炙甘草湯,是以炙甘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湯。 因此炙甘草的功效與作用可以從炙甘草湯中來分析。 炙甘草湯的功效,一起來看看。
1、陰陽並調,主治傷寒病後或重病恢復期陰血不足,血不榮心,虛羸少氣,心慌心悸,虛煩少眠,大便乾澀,舌質略紅少苔,脈象結代不整。
2、補陰為主的功效,清代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指出“生地為君、麥冬為臣、炙甘草為佐,大劑以峻補真陰,開來學之滋陰一路也。 ”清代田宗漢《醫寄優陰論》也認為本方是“滋陰之祖方”。
3、氣血雙補的功效和作用,以《注解傷寒論》為代表,認為炙甘草湯的功效當為氣血雙補,“益虛補血氣而複脈”。
4、補血為主的功效,以清代唐容川為代表的一派醫家認為炙甘草湯是“補血之大劑”。
炙甘草湯的臨床應用
炙甘草湯近年來在臨床上用於多種病證的治療,每每收到顯著療效。 炙甘草湯的臨床應用,一起來看看。
本方常用於功能性心律不齊、期外收縮、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而有心悸氣短、脈結代等屬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者。
1、治心律失常
用本方加減:灸甘草9g,黨參,生地各12g,麥冬9g,桂枝3-6g,丹參12g,酸棗仁9g.治療心律失常49例,年齡34-76歲;心房早搏、房顫、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14例,頻繁室性早搏19例,房室傳導阻滯(Ⅰ度-Ⅲ°)。
結果:治癒,經過1-2周治療,自覺症狀消失,複查心電圖恢復正常者29例,好轉,經過2-4周治療,自覺症狀好轉,複查心電圖未恢復正常或有所改善者18例,無效,治療2周以上自覺症狀無明顯好轉者3例;總有效率為94%.
2、治病毒性心肌炎
用本方加減:灸甘草9g,人參6g,生地黃30g,阿膠9g,麥冬12g,麻仁9g,桂枝,生薑各6g,紅棗6個。 日1劑水煎服。 邪盛加黃芩、蒲公英、大青草;陰虛加龜版、黃精;心神不寧加炒棗仁、珍珠母。 治療病毒性心肌炎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齡5-15歲居多(占73.7%),最大64歲,最小4歲。
結果:症狀、體征、心電圖正常為痊癒,共30例;症狀、體征、心電圖3項中有兩項正常為有效,共4例;與治療前相比無變化為無效,共2例,死亡2例(系Ⅲ°房室傳導阻滯);總有效率為89.5%.療程最長42日,最短6日,平均15天。
對於需要服用灸甘草湯的人,一定要注意灸甘草湯的用法用量,最好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服用,切不可私自大量的服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和健康問題,服用任何其他食物也一樣,要注意避免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