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腹瀉的食療

小兒腹瀉是各種原因引起的以腹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胃腸道功能紊亂綜合征, 多發于夏秋季節, 有時也稱"秋季腹瀉"。 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種。 前者是由細菌、病毒、黴菌及寄生蟲感染引起, 大便鏡檢有較多的白細胞或紅細胞。 後者多見於嬰幼兒, 常有餵養不當的病史, 大便中含有不消化飲食物、脂肪球, 或糞糖原陽性。 臨床分為輕、中、重三型, 重型患者每天腹瀉10次以上, 伴有明顯的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的表現, 須住院治療。 本病屬於中醫學"泄瀉"範疇。

食療原則

實證以祛邪為主, 治以消食導滯、祛風散寒、清熱化濕。

虛證以扶正為主, 治以健脾益氣、健脾溫腎。

各型通用食物

1.薏苡仁 適量, 做羹或者與粳米煮粥, 做飯食用。

2.蓮子 6克, 研為細末, 用清的米湯調下服用, 每日2次。

3.芡實 500克, 炒黃, 研為細末, 每次取10克, 加白糖適量調勻, 煮為糊狀, 每日3次。 連服10日。

4.楊梅 腹瀉不止者, 取楊梅研末, 每服6克, 米湯送服, 每日2次;外感腹瀉者可飲服楊梅酒半酒盅, 或用酒浸泡楊梅, 每次2~3個。

5.山藥 半生半炒為末, 1歲以下小兒每次3克, 每日2次;1歲以上小兒每次6克, 每日2次, 小米湯送下。

辯證施食

一、傷食證

臨床表現

腹脹腹痛, 瀉前哭鬧, 瀉後痛減, 大便臭氣很重, 矢氣較多, 口臭納呆, 常伴嘔吐。 舌苔厚膩, 脈滑。

施食原則

消食化滯, 運脾止瀉。

食療方

1.消食方 萊菔子9克, 雞內金6克,

淮山藥、白糖各適量。 萊菔子、雞內金水煎取汁, 去藥渣。 將山藥研粉, 與藥汁一起煮粥, 調入白糖即成。 連服3~5天。

2.山楂飲 胡蘿蔔2個, 炒山楂15克, 紅糖適量。 水煎。 每天一劑, 分數次服用, 連服2~3天。

二、風寒證

臨床表現

大便稀溏, 色淡多沫, 臭氣輕, 腸鳴腹痛, 或伴發熱、鼻塞、流清涕。 舌苔白滑, 脈浮。

施食原則

疏風散寒, 化濕止瀉。

食療方

1.防霍蔥蔻粥 防風3~5克, 藿香2~3克, 蔥白2莖, 白豆蔻1g, 粳米30克。 上四味加水共煎, 沸後10分鐘取汁去渣。 另用粳米煮粥, 待將熟時, 加入藥汁, 煮成稀粥。 每天分2次服完, 連服3天。

2.藿香白蔻生薑飲 藿香5克, 白豆蔻15克, 生薑2片。 上三味水煎, 沸後10分鐘取汁。 代茶飲, 或加紅糖調味服。

三、濕熱證

臨床表現

發熱或不發熱, 大便如水樣, 內有不消化食物,

色綠或黃, 或有少許粘液, 每天十餘次, 肛門灼熱, 小便量少色黃。 舌紅苔黃膩, 指紋紫。

施食原則

清熱利濕, 安腸止瀉。

食療方

1.薏米白頭飲 生薏米30克, 白頭翁15克, 高粱米、白糖各適量。 高粱米放鍋內爆炒, 取6克與薏米、白頭翁同煎取汁, 加白糖即成。 每天一劑, 分2~3次服, 連服數天。

2.竹葉石膏粥 鮮竹葉15克, 生石膏20克, 扁豆10克, 荷葉蒂1個, 加水煎煮, 取汁去渣, 再入粳米50克, 同煮成稀粥。 每天分2~3次服食。

四、脾氣虛證

臨床表現

時瀉時止, 日久不愈, 大便稀溏或有不消化食物, 食後即瀉, 面色蒼白, 睡眠露睛。 舌淡苔薄白, 脈沉無力。

施食原則

健脾益氣, 助運止瀉。

食療方

1.二君子粥 黨參6克, 茯苓9克, 大棗5枚, 炒米30克。 紅糖適量。 上四味加水煮粥。 每天一劑, 分次服用,

連服2~3天。

2.山藥雞內金粥 雞內金1個, 山藥30克, 糯米適量。 雞內金和山藥炒香研末, 每次5克, 同糯米煮粥食。 每天一劑, 連續數劑。

五、脾腎陽虛證

臨床表現

久瀉不愈, 日輕夜重, 黎明更甚, 大便如水樣, 有不消化的食物, 腹痛喜暖, 形體日見消瘦, 四肢發涼。 舌淡苔滑潤, 脈沉遲弱。

施食原則

健脾溫腎, 固澀止瀉。

食療方

栗子羹 栗子仁與白糖適量。 將栗子仁磨成粉, 煮成稀糊, 加白糖調勻。 每天1~2次, 連服3~5天。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 我們詳細的學習了關於小兒腹瀉的食療的相關知識, 我們知道了若患有小兒腹瀉的朋友食療時要多食一些具有健脾益氣作用的食物。 如果大家想瞭解更多關於保健藥膳的相關知識, 別忘了閱讀下一篇文章哦。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