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白喉的發病機制

白喉是由呼吸道或皮膚表層侵入的白喉桿菌, 在上皮細胞繁殖, 僅能引起局部組織輕度的炎症反應, 常不侵入深部組織和血流。 白喉桿菌產生的外毒素為致病的主要因素。 該毒素有A、B兩個片段, B片段無直接的毒性, 但當它與細胞表面受體結合, A片段即進入細胞內, 從而對細胞發生直接致死作用, 表現為局部粘膜上皮細胞壞死, 並逐漸擴大融合, 同時可見局部粘膜血管擴張充血, 大量纖維蛋白滲出。 滲出的纖維蛋白與壞死細胞、白細胞和細菌凝結在一起, 覆蓋在破壞的粘膜表面, 形成本病的特徵性假膜。

假膜一般為灰白色, 有混合感染時呈黃色或污穢色, 伴出血時呈黑色。 假膜質地緻密, 開始薄, 繼之變厚, 邊緣較整齊, 不易脫落, 用力剝脫時可出血。 假膜形成處及周圍組織呈輕度充血腫脹。 假膜可由扁桃體向咽峽、鼻、喉、氣管、支氣管等處擴展, 鼻咽、氣管處的假膜易於脫落造成呼吸窒息。 假膜範圍愈廣泛, 毒素吸收量愈大, 中毒症狀亦愈重。 如毒素始吸附於細胞表面, 可為抗毒素所中和, 若已進入細胞內, 則不能被抗毒素中和。 在某些感染非產毒性菌株也可以出現假膜。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