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判斷糖尿病的輕重

一、怎樣判斷糖尿病的輕重

1. 判斷糖尿病的輕重的標準2. 糖尿病的早期症狀3. 糖尿病的原因

二、糖尿病的護理

三、如何預防糖尿病

怎樣判斷糖尿病的輕重

1、判斷糖尿病的輕重的標準

輕型糖尿病:胰島分泌功能沒有完全喪失,有一定的內生胰島素,即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相對不足。 多數患者只需用飲食療法,有的需用口服降血糖藥物,少數人需用胰島素,這類病人在感染及創傷等應激情況下,為了預防酮症酸中毒,可選用胰島素治療,但停藥後,不會出現昏迷。 輕型糖尿病多見於非胰島素依賴型即成年型糖尿病。

重型糖尿病:胰島功能趨於衰竭,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絕對不足,必須用胰島素替代治療。 這類患者對胰島素很敏感,停藥後病情會迅速惡化,在24~28小時內即發生酮症酸中毒。 重型糖尿病多見於胰島素依賴型或脆性糖尿病。

病情不穩定的糖尿病:血糖波動大,低血糖現象頻繁發生,對胰島素及影響病情的各種因素十分敏感,常在嚴重低血糖後出現高血糖,即蘇木傑反應,並且極易出現酮症酸中毒。

2、糖尿病的早期症狀

嚴重高血糖時出現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狀。 此病好發于兒童或青少年期,此為第一特點。 除了兒童之外,實際上1型糖尿病也可能發生在一生中各個年齡段,特別是更年期。 1型糖尿病的第二個特點是發病一般比較急驟,口渴、多飲、多尿、多食以及乏力消瘦,體重急劇下降等症狀十分明顯,有的患者首發即有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中一部分病人以胰島素抵抗為主,病人多肥胖,因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敏感性下降,血中胰島素增高以補償其胰島素抵抗,但相對病人的高血糖而言,胰島素分泌仍相對不足。 此類病人早期症狀不明顯,僅有輕度乏力、口渴,常在明確診斷之前就可發生大血管和微血管併發症。

3、糖尿病的原因

糖尿病分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他們各自的發病機制是不同的。

首先,1型糖尿病是因為體內免疫系統發育不良或免疫應激引發的糖尿病,又名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DDM)或者青少年糖尿病,最容易出現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發病人群多在35歲以前,故又叫青年發病型糖尿病,這一型糖尿病主要就是胰島素的分泌不足,治療上就是針對胰島。

其次,普遍認為2型糖尿病是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也叫成人發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歲之後發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2型糖尿病病人體內產生胰島素的能力並非完全喪失,有的患者體內胰島素甚至產生過多,但胰島素的作用效果卻大打折扣,因此患者體內的胰島素可能處於一種相對缺乏的狀態,這一型糖尿病主要就是胰島素的作用被阻止,治療上也是相應的針對胰島素生理作用途徑。

糖尿病的護理

注意個人衛生,預防感染,糖尿病常因脫水和抵抗力下降,皮膚容易乾燥發癢,也易合併皮膚感染,應定時給予擦身或沐浴,以保持皮膚清潔。

此外,應避免襪緊、鞋硬,弓愧血管閉塞而發生壞疽或皮膚破損而致感染。

生活有規律,身體情況許可,可進行適當的運動,以促進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減少胰島素的需要量。

每日分3—4段留尿糖定性,必要時測24h尿糖定量。

按時測量體重以作計算飲食和觀察療效的參考。

必要時記錄出入水量。

如何預防糖尿病

樹立正確的進食觀,採取合理的生活方式。 糖尿病雖存在一定的遺傳因素,但關鍵是生活因素和環境因素。 熱量過度攝入、營養過剩、肥胖、缺少運動是發病的重要原因。 熱量攝入適當,低鹽、低糖、低脂、高纖維、維生素充足,是最佳的飲食配伍。

定期測量血糖,以儘早發現無症狀性糖尿病。 應該將血糖測定列入中老年常規的體檢項目,即使一次正常者,仍要定期測定。 凡有糖尿病蛛絲馬跡可尋者,如有皮膚感覺異常、性功能減退、視力不佳、多尿、白內障等,更要及時去測定和仔細鑒別,以期儘早診斷,爭得早期治療的可貴時間。

糖尿病人很容易併發其他慢性病,患者多因併發症而危及生命。 因此,要對糖尿病慢性合併症加強監測,做到早期發現,早期預防,而到了晚期,療效往往不佳。 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常可預防併發症的發生,使病人能長期過上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