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流行性斑疹傷寒的發病機制及臨床表現

普氏立克次體侵入人體後, 先在小血管內皮細胞內繁殖, 並引起血管病變, 病原體釋放入血形成立克次體血症, 侵襲全身小血管內皮細胞, 病變多見於皮膚、心肌、中樞神經系統。 立克次體不產生外毒素, 死亡釋放少量的內毒素。 病程第2周產生變態反應, 使血管病變進一步加重。 立克次體偶可長期潛伏于單棱巨噬細胞內, 當機體免疫力降低時引起復發, 稱為復發性斑疹傷寒, 亦稱為Brill-Zinsser病。 潛伏期5~21天, 平均10~14天。 常急性發病, 少數患者有頭痛、頭暈、畏寒、乏力等前驅症狀。

侵襲期多急起寒戰、高熱, 稽留熱型, 伴嚴重全身毒血症症狀等。

患者面頰、頸、上胸部皮膚潮紅, 球結膜高度充血, 似“酒醉貌”。 肺部可有濕性囉音。

發疹期, 約在病程第4~6天稽留熱時出現皮疹。 先見於軀幹、很快波及全身, 但面部無皮疹, 下肢較少。 皮疹初起常為充血性斑疹或丘疹、壓之褪色, 繼之轉為暗紅色或出血性斑丘疹, 壓之不褪色, 持續一周左右消退。 退後留有棕褐色色素沉著。 此時全身症狀加重, 體溫持續升高可達40~41℃, 伴有神經精神症狀加重, 甚至昏迷或精神錯亂。 亦可有腦膜刺激征, 腦脊液壓力增高。 部分患者有中毒性心肌炎, 嚴重者可出現休克。 多數患者脾腫大。

恢復期病程第13~14天開始熱退, 3~4天恢復正常。 整個病程2~3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