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心臟康復”這個詞語, 可能大多數人都比較陌生。 但是, 如果知道“心臟康復”療法對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有著極大的説明, 相信很多人都會感興趣。 那麼, 究竟什麼是“心臟康復”?對人們的健康有何幫助?又適宜哪些人群呢?
什麼是“心臟康復” ?
心臟病患者的病情有重有輕, 對於重症患者, 往往需要送往醫院, 經過治療後, 病情穩定了方能出院。 按照目前的狀況, 病人出院時, 大多數醫生會叮囑:按時吃藥、定期複查、適當活動。 但是, 對於“適當活動”的理解, 病人和醫生都有些模糊, 到底該做什麼活動, 怎麼做, 到底做多長時間?都沒有具體規定。
還有一些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在醫院經過搶救之後, 雖然生命保存下來了, 但很可能留下一些後遺症, 所以, 這部分病人能否回歸社會, 能否融入正常人群的生活中去就非常重要, 這就需要加強“心臟康復”訓練, 使病人儘快適應正常人群生活。
那麼, 究竟什麼是“心臟康復”呢?它有哪些作用呢?
狹義上講, “心臟康復”就是針對冠心病患者開出的運動訓練處方。 但實際上, “心臟康復”不僅僅適合冠心病患者, 還有其他人群。 “心臟康復”有助於人們發揮心臟的潛能, 使減弱的心臟功能得以恢復, 失衡狀態神經系統的重新調整;改善骨骼肌末梢迴圈功能, 從而使整個機體的運動耐受能力增加;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心臟康復”有一定的適應性, 並非人人皆可。 只要肢體無障礙、不是疾病的急性發作期, 都可採用不同程度的有氧運動, 對心臟功能的恢復、對整個體能的提高十分有益。 特別是對於進入老齡化的社會來說, “心臟康復”作為一種既健康又低成本的治療方式, 可以充分發揮人們的內在潛能, 是值得推薦和運用于廣大民眾的。
一、重症患者。 如心肌梗塞, 心臟術後患者, 冠心病患者。 根據不同的病人心臟功能、儲備能力, 然後作出客觀評估, 結合患者自身的情況, 開出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運動處方。
二、有些生活習慣病患者。 早期的高血壓患者、早期的糖尿病患者、肥胖患者等。 可根據病人自身心肺的儲備功能,
三、一些身心壓力大、疲憊不堪的白領。 這些人群可能不存在心臟方面的疾病, 但由於缺乏活動, 心臟功能有些欠缺。 從健康角度來說, 對這些人群開出針對性的個人運動處方, 有利於提高機體的機能,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四、運動員。 對於一些競技人群, 根據其心肺功能、體能, 制定運動方案, 有利於開發其競技潛能。
“心臟康復”的機理
機體運動時, 骨骼肌的有氧代謝增加, 需要將空氣中的氧送到運動的組織中去, 承擔這種功能的有迴圈、呼吸和血液系統, 以及相關的中樞神經、末梢神經的調節和局部、全身的體液調節。
機體運動時,
每分通氣量在機體最大氧攝取量的60%以內(無氧代謝閾值AT), 與每分氧攝取量呈直線增加關係, 每分氧攝取量一旦超過60%水準, 肺通氣量增加明顯。 呼吸商R(VCO2/VO2)是由能量的來源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耗比率所決定的, 單純脂肪的消耗為0.70, 單純碳水化合物的消耗為1.0。 R在安靜時為0.8左右, 運動時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大, 碳水化合物消耗的比例增加, 接近1.0。
運動康復就是通過呼吸功能、心臟功能的儲備測定,
另外, 需要提醒的是:
“心臟康復”是有氧運動的康復過程, 對患者而言, 運動間隔、運動強度和運動持續時間需針對每位患者的自身實際情況作出定量評估, 醫生開出運動處方, 指導患者安全實施。 因此, 全面把握每位患者的實際狀況後, 方可進行, 這是制定運動處方的核心內容, 切不可盲目模仿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