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通過互相交往與相互作用形成的人與人的直接心理聯繫。 大學生人際關係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殊產物, 是其大學生活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大學生進入學校的那一刻就已決定了其交往需要, 交往需要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基礎, 大學活動能強化、鞏固基礎。 但由於大部分大學生都不直接從事物質生產, 因此其交往仍受生產力發展和自身經濟基礎的一定限制, 表現為不能完全自由地選擇人際關係, 因而大學生人際關係的基本動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歸屬於精神生產。
這是其不同於其他年齡階段人際交往特點的主要原因。 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大都是在學習生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其主要形式有同學師生家庭關係, 大學生在校主要為上承下繼, 潛移默化的同學關係。 其交往隨時代的發展而注入不同的內容, 交往形式不斷豐富且越來越多樣化。
大學生的性格日趨成熟與穩定, 其價值觀, 世界觀基本成型, 在很多問題上都表現出自己獨特的觀點, 並且易趨固執, 表現為一定程度的堅持性, 因此, 他們在人際交往中要求一種寬鬆與自由的環境。 在具體交往中表現為以下特點:以人格平等為基礎;交往物件、範圍、內容、方式的開放性;較單純的精神性;期望值與理想較高;交往中的主動性以及合作意識強。
但是, 一部分同學由於很少融入到一些實際活動中, 導致不能形成合理的自我評價, 也就對自己在所處環境中的地位與角色不能正確認識。 因此在具體的交往活動或過程中便出現了各種“交往不適症”或“交往綜合症”。 經歷著各種酸甜苦辣的心理感受, 給大學生活留下了一些陰霾;嚴重者心靈扭曲, 精神紊亂、甚至自傷或他傷, 給自己, 他人、家庭、學校、社會造成了一些不可思量的傷害。
針對當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際交往與人際需要的矛盾, 筆者認為可以採取一些措施或方法來緩解或解除這些問題, 從而使大學生學會客觀地看待自己, 培養和增進接納自己的意識,
一、謙虛謹慎, 擺正位置。
要做到這一點的關鍵是正確認識自己的過去, 忘記過去的輝煌或陰影, 把大學生活作為一個新的起點, 平靜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 保持一種平和而理智的心態, 謙虛待人。
二、平等相待, 真誠相處。
大學生的性格特點決定了其人際交往的基礎只能是人格平等, 以誠相待。 大學生之間存在差別, 但他們在交往中卻都刻意追求平等, 強者不願被迎合, 弱者不願被鄙視。 因此, 在學習生活工作特別是困難面前, 互幫互助。 “善大, 莫過於誠”, 熱誠的贊許與誠懇的批評, 都能使彼此間願意瞭解、信任、傾訴、交心。
三、主動開放。
每個人所隱藏的內心世界, 正是別人希望發現的奧秘, 一般來說只有暴露了自己的內心, 才能走進別人的心裡。 當你對別人作出一個友好的行動, 表示支持或接納他時, 他的心理就會產生一種壓力, 為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他便會對你報以相應的友好行為。 善於與人交談和一起娛樂, 能恰當分配時間與人交往、參加集體活動, 往往會取得思想上的溝通、感情上的融洽。
四、心理互換與相容。
生活中常常由於種種原因而導致不能很好的理解別人。 但當你站在別人的位置看問題時, 就會瞭解別人的所言所行, 獲得許多從未有過的理解, 便會覺得心理上的距離縮短了。 另一方面, 每個人都有保留自己意見和按照自己意願去生活的權利,
五、合作協助, 友好競爭。
生活在相同的環境中, 彼此間的合作不可避免。 你應該在別人午睡時, 儘量放輕動作;自己聽音樂時戴上耳塞;有同舍室友親友來訪, 熱情接待。 “勿以善小而不為”。 當你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時, 彼此合作的契機便已來臨。 在與他人的競爭中, 宣導“公平公開, 既競爭又以誠相助, 既競爭又合作。 ”
如果你能努力朝這些方向前進, 你就會發現, 一切正在悄然改變:朋友之間的不快蕩然無存;能夠暢言的知音越來越多;親友間深摯互愛。 你便會過得充實愉快,會覺得人際交往是一件自然與輕鬆的事,從而對學習生活持以樂觀的態度,對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學生活以及以後的人生充滿信心
你便會過得充實愉快,會覺得人際交往是一件自然與輕鬆的事,從而對學習生活持以樂觀的態度,對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學生活以及以後的人生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