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針灸治療顳下頜關節紊亂

【概述】

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症, 亦稱顳下頜關節功能障礙綜合征, 是口腔臨床常見的多發病之一。 以關節彈響疼痛, 開口度過大或過小, 開口形偏或扭曲, 關節絞鎖等主要特徵, 並可伴耳鳴、頭暈、頭痛等症。 病程較長, 且易復發。 好發於20歲~40歲之青壯年。 本病症病因至今尚不清楚, 亦無特殊療法。

針灸治療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症的現代報導, 始於50年代中期, 取用局部穴位為主, 通過施以適當手法, 效果較為滿意。 自80年代以來, 有關針灸治療本病症的報導迅速增加, 穴位刺激方法上除傳統的針灸外, 還採用電針、竹罐、溫針、光針、耳針等法,

還發現了一些新的穴位。 目前, 針灸治療本病的痊癒率在90%左右。 各種療法的效果大致相似。

最近的一些研究工作初步表明, 針剌可使病變處血液迴圈改善, 局部溫度升高, 從而協調功能, 解除肌肉痙攣, 恢復下頜的正常運動。

【治療】

體針(之一)

一、取穴

主穴:下關、嚼中、聽宮。

配穴:通裡、太陽、足三裡、合穀。

嚼中穴位置:下關穴與頰車穴連線之中點。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 酌取配穴, 每次選3~4穴。 患者取臥位或坐位, 先直刺入, 用輕微的手法撚轉提插, 至得氣後, 即以中強刺激, 作平補平瀉手法1~2分鐘, 使針感強烈。 留針30分鐘, 每5~10分鐘行針1次, 手法同上。 去針後, 再在壓痛明顯處按摩1~3分鐘。 每日1次, 10次為一療程。

體針(之二)

一、取穴

主穴:外關、耳門、頰車。

配穴:合穀。

二、治法

主穴按損傷情況選取。 翼外肌功能亢進或/和痙攣及其合併關節後區損傷者, 取同側外關;關節後區損傷取耳門穴;翼內肌痙攣取頰車穴。 另外配合穀。 快速進針, 得氣後給予中強刺激, 同時令患者活動患部, 留針3~5分鐘, 再作1次運針, 取出。 隔日1次, 6次為一療程, 療程間隔5天。

針灸

一、取穴

主穴:聽宮、聽會、下關、阿是穴、頰車。

配穴:肝俞、腎俞、足三裡、合穀。

阿是穴位置:病損局部。

二、治法

每次取主穴2~3穴, 酌加配穴1~2穴。 以28號1.5~2寸毫針, 進針得氣後施平補平瀉法。 然後留針, 用1寸長之艾條段置於主穴之針柄上, 從下端點燃, 燃完為止, 如患者覺太燙, 可在下方置一硬紙片。 阿是穴不針, 用艾條1根, 燃著後作雀啄或迴旋灸法,

每次4~5分鐘, 局部潮紅為宜。 每次留針15~20分鐘。 每日1次, 10次為一療程 , 停治4~5日, 繼續下一療程。

電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 1、上關、耳門、翳風;2、下關、聽宮、頰車。

配穴:合穀。 患側肌萎縮加足三裡、內關;病久患側頜面隆起加地倉、大迎;伴頭痛, 加太陽、頭維、率穀。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1組, 均針患處, 配穴一般取雙合穀, 據症酌加。 針刺得氣後, 接通電針儀(以採用G-6805治療儀為好), 面部穴接陰極, 肢體穴接陽極, 亦可上部穴接陽極, 下部穴接陰極。 電壓8~12伏, 用疏密波, 電流強度宜逐漸由弱至強, 以患者可忍受為度。 如因偏咀嚼久引起頜面部兩側不對稱, 即患側頜面隆起者, 可先重瀉合穀後, 再通電刺激。 通電時間為10~15分鐘。 每日1次, 10次為一療程, 間歇3日後再繼續下一療程。

穴位鐳射照射

一、取穴

主穴:下關、合穀。

二、治法

以小功率氦氖鐳射治療儀進行照射, 2穴均取。 光源距照射穴區距離為70~80釐米, 垂直照射, 劑量多用8毫伏, 少數可加至10毫伏。 每穴照射8~10分鐘。 每日1次, 10日為一療程, 療程間隔3~5天。

耳針

一、取穴

主穴:顳頜點。

配穴:面頰、上頜、下頜、三焦、肝、膽。

顳頜點位置:位於對耳屏處耳軟骨彎曲部的外緣突出點, 相當於《耳穴國際標準化方案》之對屏尖區。

二、治法

一般僅取主穴, 如效不顯, 酌加配穴。 探得敏感點後用30號5分針, 直刺進針, 即有明顯疼痛, 疼痛愈明顯, 效果愈好, 如無疼痛感, 可在原位提針, 使針尖略移位, 直至探索到疼痛點為止。 針刺病痛一側, 如兩側疼痛, 可針雙側。 留針20分鐘, 中間撚針1次, 強度以各人耐受情況決定。

亦可以用0.7×0.7釐米正方形小膠布, 內置王不留行籽或磁珠一粒, 貼於該穴, 即行按壓, 患者感覺明顯疼痛為佳, 無疼痛, 可在原位作前、後、上、下移動, 探索到疼痛為止, 按壓時間15~20分鐘。 據病痛情況取一側或兩側。 配穴每次取3~4穴, 用上述耳穴壓丸法。 耳針和壓丸均為隔2日1次, 3次為一療程。

穴位埋針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為壓痛點, 多在髁狀突外側。

二、治法

選34號5毫米長之皮內針, 局部消毒後, 將其刺入阿是穴, 用膠布固定, 並作按壓, 使之有明顯酸脹感。 囑患者每日自行按壓1~2次, 每週換埋2次, 3次為一療程。

藥罐(之一)

一、取穴

主穴:下關、頰車。

二、治法

每次取1穴拔罐。 操作:將藥酒5毫升, 倒入去底磨平之青黴素樣式瓶中, 再倒置於穴位上。 底邊緣,可先用凡士林塗拭,以便與此膚密切接觸。然後用射器抽去瓶中空氣,使成負壓,吸附於穴位,並使藥液完全與皮膚觸,留罐20分鐘。隔日1次,穴位輪用,10次為一療程。

藥酒製備:伸筋草60克、鑽地風60克、威靈仙60克、三七30克、木瓜120克,在白酒約2500毫升中浸泡2個月後配。

藥罐(之二)

一、取穴

主穴:上關、下關、頰車、大迎、天牖、瘛脈、翳風、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壓痛點。

二、治法

藥物:防風、荊芥、川烏、蒼術、甘草、紫蘇、獨活、桂枝、秦艽、草烏、川椒、牛膝、羌活、麻黃、威靈仙、川芎各15克、紅花6克、蘄艾60克。

操作:每次取2~3穴,痛點必取。先將上藥裝入布口袋中,放入鍋內煮沸後,再放入竹罐煮沸3~4分鐘。令患者取坐位,醫者用筷子或長鑷子將煮沸的罐具取出,用幹熱手巾墊手握住,將水甩幹後,立即扣在穴位上,即可吸住。邊撈邊拔,直至竹罐拔完所選穴。留罐10~15分鐘,每日或隔日一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指針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下關、頰車、翳風、完骨、風池、合穀。

阿是穴位置:咀嚼肌群的起點或止點。

二、治法

令患者側臥或坐位,在患處塗以少許松節油或液體石蠟,醫者用80~110次/分的頻率依次點揉下關、頰車、翳風、完骨、風池、合穀;繼以一手拇指指腹固定于阿是穴,另一手拇指腹側順著咀嚼肌群肌纖維走行方向來回行按壓動作。指壓強度以患者能承受為宜,反復按壓5分鐘後再重複點壓以上穴位。每次1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一療程。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下關、聽宮。

配穴:合穀、三間、內庭。

二、治法

藥液:複方當歸注射液。

每次選一側主穴,執筆式持注射器刺入穴位,進針深度5分至1寸,上下提插,得氣後推進藥液0.5毫升。餘穴用毫針刺,進針1~1.5寸,據症用補瀉法,留針15~20分鐘。主穴可交替注射,隔日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天。

小寬針

一、取穴

主穴:下關、頰車。

二、治法

小寬針針具為特製的劍形鋼針,有6種不同型號。用於頭面部的為3號針(長11cm,寬0.35cm,厚0.18cm)。

主穴均取,常規消毒後醫者用右手拇、食指捏住針體,小指頂住針柄,中指、無名指扶住針體,針尖與皮膚呈90度角剌入。其中,下關約剌入0.5~1寸,頰車剌入0.5~0.8寸。出針後,速用閃火法在針孔處拔罐1分鐘左右,拔出瘀血約1ml。用消毒紗布拭擦血跡並按揉穴位各1分鐘。然後沿顴弓下與顴弓平行按摩3分鐘,再沿咀嚼肌的走行上下輕推12次。7天治療1次,5次為一療程。 底邊緣,可先用凡士林塗拭,以便與此膚密切接觸。然後用射器抽去瓶中空氣,使成負壓,吸附於穴位,並使藥液完全與皮膚觸,留罐20分鐘。隔日1次,穴位輪用,10次為一療程。

藥酒製備:伸筋草60克、鑽地風60克、威靈仙60克、三七30克、木瓜120克,在白酒約2500毫升中浸泡2個月後配。

藥罐(之二)

一、取穴

主穴:上關、下關、頰車、大迎、天牖、瘛脈、翳風、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壓痛點。

二、治法

藥物:防風、荊芥、川烏、蒼術、甘草、紫蘇、獨活、桂枝、秦艽、草烏、川椒、牛膝、羌活、麻黃、威靈仙、川芎各15克、紅花6克、蘄艾60克。

操作:每次取2~3穴,痛點必取。先將上藥裝入布口袋中,放入鍋內煮沸後,再放入竹罐煮沸3~4分鐘。令患者取坐位,醫者用筷子或長鑷子將煮沸的罐具取出,用幹熱手巾墊手握住,將水甩幹後,立即扣在穴位上,即可吸住。邊撈邊拔,直至竹罐拔完所選穴。留罐10~15分鐘,每日或隔日一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指針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下關、頰車、翳風、完骨、風池、合穀。

阿是穴位置:咀嚼肌群的起點或止點。

二、治法

令患者側臥或坐位,在患處塗以少許松節油或液體石蠟,醫者用80~110次/分的頻率依次點揉下關、頰車、翳風、完骨、風池、合穀;繼以一手拇指指腹固定于阿是穴,另一手拇指腹側順著咀嚼肌群肌纖維走行方向來回行按壓動作。指壓強度以患者能承受為宜,反復按壓5分鐘後再重複點壓以上穴位。每次1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一療程。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下關、聽宮。

配穴:合穀、三間、內庭。

二、治法

藥液:複方當歸注射液。

每次選一側主穴,執筆式持注射器刺入穴位,進針深度5分至1寸,上下提插,得氣後推進藥液0.5毫升。餘穴用毫針刺,進針1~1.5寸,據症用補瀉法,留針15~20分鐘。主穴可交替注射,隔日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天。

小寬針

一、取穴

主穴:下關、頰車。

二、治法

小寬針針具為特製的劍形鋼針,有6種不同型號。用於頭面部的為3號針(長11cm,寬0.35cm,厚0.18cm)。

主穴均取,常規消毒後醫者用右手拇、食指捏住針體,小指頂住針柄,中指、無名指扶住針體,針尖與皮膚呈90度角剌入。其中,下關約剌入0.5~1寸,頰車剌入0.5~0.8寸。出針後,速用閃火法在針孔處拔罐1分鐘左右,拔出瘀血約1ml。用消毒紗布拭擦血跡並按揉穴位各1分鐘。然後沿顴弓下與顴弓平行按摩3分鐘,再沿咀嚼肌的走行上下輕推12次。7天治療1次,5次為一療程。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