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芒針療法

芒針是一種特製的長針, 一般用較細而富有彈性的不銹鋼絲製成, 因形狀細長如麥芒, 故稱為芒針。 芒針系由古代九針之一的“長針”發展而來, 其針體長度約為17~25cm(5.0~8.o寸), 也有長度在33cm(1尺)以上的, 這樣就具備了進針深的特點。

【操作方法】

一、針具

芒針的結構與毫針相同, 分為針尖、針身、針柄、針尾4個部分, 但針身較長, 用彈性韌性好的細不銹鋼絲製成。 芒針的長短、粗細規格主要是指標身而言。 其粗細有29號、30號、31號、32號。 長短有]7cm(5寸)、20cm(6寸)、23cm(7寸)、26cm(8寸)、33cm(1尺)、50cm(1.5尺)、66cm(2尺)甚至更長。 臨床上以17~26cm(5~8寸)的較為常用。

二、操作

芒針的各種刺法及補瀉手法, 都是由針刺基本手法演變而來。

主要可分為五種。

1.進針進針時要避免疼痛, 儘量達到無痛進針。 進針時押手的中、無名、小三指屈曲於皮膚上, 用力固定, 再以拇、食二指夾住針體。 刺手執針柄, 使針尖抵觸穴位, 與押手配合, 利用指力和腕力, 壓撚結合, 迅速刺過表皮。 穿皮時手法動作要敏捷, 以減輕病人痛感。 撚轉宜輕巧, 幅度不宜過大。 最好在180~~360。 之間。

2.出針出針時先緩慢將針提至皮下, 再輕輕抽出, 以免出血或疼痛。 如出針後血液從針孔迅速溢出或噴射者, 為針尖刺破小動脈所致, 應立即以幹棉球按壓出血處, 直到出血停止。

3.撚轉當進針達到一定深度後, 可以施行撚轉手法。 在針體進出過程中, 始終使針處於撚轉之下的轉動狀態。

在撚轉時務必輕撚慢進, 左右交替, 不能只向一方向撚轉, 不然會使肌纖維纏繞針身, 造成患者疼痛或滯針現象。 另一方面, 按一定的規律撚轉, 結合輕重、快慢的不同要求, 可以起到一定的補瀉作用。

4.輔助手法在針刺達到一定深度後, 為尋求應有的針感可採用一些輔助方法。 這主要靠押手的動作以及刺手的靈巧配合。 方法是押手食指輕輕向下循按針身.如雀啄之狀;同時刺手略呈放射狀變換針刺方向, 以擴大針感。

5.特殊方法 由於芒針針體較長, 故在使用中有一些適合本身特點的刺法。 主要有彎刺和透刺。

(1)彎刺:某些穴位由於其解剖位置特殊, 不能直刺到一定深度, 故需採取彎刺, 即變換針刺方向的刺法。 如刺天突穴時,

可先直刺o.5寸左右, 然後使針尖向下, 沿胸骨後緣進針, 可深刺4~5寸。 這種刺法要求根據穴位的不同解剖特點, 相應地改變押手所掌握的進針角度, 以使針尖沿著變換的方向順利刺入。

(2)透刺:透刺是芒針常用方法, 採用此法可收到一針雙穴.或一針多穴之效, 如地倉透頰車, 陽陵泉透陰陵泉, 秩邊透氣沖。 有人治療小兒麻痹症、腦炎後遺症等, 沿背部督脈自下而上進行皮下透刺, 第1針由長強透至命門, 第2針由命門透至至陽, 第3針由至陽透至大椎。

【主治病症】

一、多發性神經炎、脊髓側索硬化、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頸椎綜合征、半身不遂

1.取全知穴法於乳突下2寸、胸鎖乳突肌後緣、天牖前下方1寸處取穴。 .囑病人仰臥位, 頭放平而略墊高,

自左側進針, 針尖向前, 相當於第2、3頸椎之側間隙刺入, 手法要柔和, 輕撚緩進。 深度1.5~2.5寸。 在較敏感的病人, 感應方向從局部放散到左上、下肢, 然後對側半身都有感應, 以全身呈酸麻脹感為佳。

2.取頸臂穴法胸鎖乳突肌後緣下1/3處, 約鎖骨上2寸處取穴。 病人取仰臥位, 針尖呈水準方向刺入稍向後偏, 進針時輕撚緩進。 深度O.3~0.8寸。 感應以酸麻及觸電樣感應由臂放散至手指為准。

除上述病症外, 還可治療肩背麻木、臂叢神經痛、尺(橈)神經麻痹、正中神經麻痹、肩周炎、肋間神經痛等。

3.取肩背穴法斜方肌上緣中部、肩井穴前1寸處取穴。 病人側臥位, 針尖向後下方, 相當於第2、3胸椎側面部刺入, 撚轉慢進。 深度3~4寸。 感應是局部酸麻脹, 有時有麻樣感向背後放散。

除上述病症外, 還可治療肩背神經痛、肩胛風濕症、頸背肌肉痙攣、肩凝、落枕等。

4.合谷透後溪法病人仰臥位, 肘屈曲放於胸前, 取合穀、三間之中點刺入, 穿手掌, 直達後溪穴止。 進針要求輕撚緩進, 深度2~4寸。 感應為手指與局部酸麻脹感為佳。

除上述病症外, 還可治療手指震顫、書寫困難等。

5.極泉透肩貞法 由腋窩內兩肌間, 相當於極泉後外側刺入, 直對肩貞穴(即肱骨與肩胛骨之間的腋縫處)止。 病人取仰臥位, 舉腋, 針尖由極泉後平直刺入肩貞穴。 深度2~3寸。 感應為局部呈酸麻脹感並放散到手指。

6.極泉透肩髃法在腋窩中間略向下1寸處向肩端直刺, 當於肩髃穴處止。 病人取仰臥位, 舉腋, 由極泉穴稍下方1寸許, 避開動脈對準肩端直刺。 深度2~3寸。感應是肩關節周圍酸脹感並有麻電感放散至手指。

7.取外臂孺穴法臂臑穴外上方5分三角肌下端的外上方處取之。病人正坐或仰臥位,針尖由外臂臑穴斜向上內方。深度3~4寸。感應是局部酸麻脹感。

二、高熱、惡寒、頭痛、嬰兒麻痹、肺炎、咳嗽、結核病病人的低熱不退、經閉、無名熱

取大椎七點法大椎平開,每隔一橫指為一點,左右兩側各3點,加大椎共7點。病人俯臥或坐位,頭略前俯,直刺或點刺。深度2~3分。感應是局部酸脹即可。

三、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痙攣、三叉神經痛

1.太陽透下關法 由眉角外一橫指凹陷中,相當太陽穴起刺向耳前顴弓下緣凹陷中,當下關處止。病人仰臥位,頭放平。針尖斜向下稍後方,進針要緩慢,從太陽穴通過顴弓直達下關。深度2~3寸。感應:上齒齦酸脹感為佳。 .

除上述病症外,還可治療牙痛、下頜關節炎、偏頭痛、牙關閉緊、咀嚼無力等。

2.地倉透人中法由地倉起刺向鼻中溝上1/3處止。病人仰臥位,針尖由地倉處起斜平向前上方,直達鼻中隔前方人中穴。深度2寸。感應:局部呈酸麻脹感為佳。

除上述病症外,還可治療中風口喁、流涎、偏側萎縮症、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3.魚腰透攢竹法由眉中心(直視正對瞳孔)稍上方向眉內端之相當攢竹穴處刺。病人仰臥位,針尖由眉中心稍上方起向眉內端,沿皮下刺進,至攢竹穴止。深度1.5寸。感應:局部酸麻脹。

4.迎香透下睛明法由鼻翼旁0.5寸處沿皮刺向目內眥下0.2寸,相當於睛明下處止。病人仰臥位,針尖向上,由迎香穴入針,直對睛明穴沿皮刺入。深度1~2寸。感應:局部酸麻脹感。

除上述病症外,還可治療鼻竇炎、副鼻竇炎、鼻炎、鼻息肉、嗅覺障礙、小兒昏睡露睛。

5.取下頰車穴法位於下頜角之內側陷中,以手指按之局部酸脹。病人取仰臥位,針尖沿下頜骨內側進針。深度2寸,感應:于頜孔下齒槽處呈麻脹感為度。

除上述病症外,還可治療牙痛、耳鳴、咽炎、耳聾等。

四、吞咽困難、舌強語謇

1.下頰車透扁桃法 由下頰車斜入咽峽部的扁桃體處。病人取仰臥位,針尖直向前上方,通過口底部直達咽峽扁桃體處止。深度1~2寸。感應:局部呈魚刺異物感,放射到咽的扁桃體部為度。

除上述病症外,還可治療扁桃體炎、咽炎、聲帶麻痹、口幹少津等。

2.下頰車透廉泉法 由下頜角的內側緣,相當於頰車之下,平向前頸部的正中線,舌骨與結喉的上中央凹陷中(相當廉泉處)刺。病人取仰臥位,頭略後仰。針尖由下頜角向下入針,沿皮向前方平刺,直達廉泉處止。深度2~3寸。感應:局部呈酸脹感為佳。

除上述病症外,還可治療扁桃腺疾患、甲狀腺腫大等。

3.取外金津玉液穴法 口底外,向舌骨上方,中線兩側,即當廉泉上1寸,旁開5分,左謂金津右為玉液。病人取仰臥位,頭略向後仰。針尖斜向上方,相當於舌根部刺入。深度1.5~2.5寸。感應:舌根部脹重即可出針。

除上述病症外,還可治療舌肌麻痹、舌炎、舌痙攣等。

五、高血壓、甲狀腺病、支氣管炎、咳喘、心動過速

天窗透人迎法由結喉平開3.5寸,即胸鎖乳突肌的後緣,相當於天窗起,刺向胸鎖乳突肌前緣,結喉的外方1.5寸,相當於人迎處止。病人仰臥位,針尖由天窗穴刺入,向下平對人迎穴止。進針要輕撚緩進,勿傷頸動脈。深度1~1.5寸。感應:局部有脹感,針後頭部有輕爽感為度。

六、腰椎間盤脫出症、腰椎增生性關節炎、腰扭傷、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

1.志室透命門穴法 由第2腰椎旁開3寸,直刺入第2腰椎棘突下緣,即相當於命門穴處止。病人取側臥位,針尖由相當於志室穴處刺入,向內達命門穴止。深度2.5~3寸。感應:局部先呈酸脹感,繼而以感應放散到下肢為佳。

2.取三健穴法健步、健中、健下三穴位於承扶旁2寸名健步,殷門旁2寸為健中,殷門下2寸處旁開2寸為健下。側臥屈膝位,直刺向坐骨神經幹。深度3~4寸。感應:有麻電樣感應向上下放散,上至臀、下至足為佳。

3.取三陵穴法腓骨小頭後1寸處及其直下2寸、4寸各1穴,共計3穴。向脛骨內側斜刺,深度2~3寸。感應:酸麻脹感向下肢放散。

4.取三陽穴法陽陵泉及其直下2寸、4寸各1穴,共3穴。向脛骨後緣斜下刺入。深度1~3寸。感應:酸麻脹感向足放散。

5.取外光明穴法外踝上5寸,即光明穴旁5分。病人側臥位,垂直刺入。深度2~3寸。感應:局部酸脹或有麻樣感覺放散。

七、急救昏迷、腦血管意外、高血壓、足底及足趾麻木

公孫透湧泉穴法公孫穴位於足大趾本節後1寸,湧泉位於足心第2趾尖至足跟的前中1/3交界處。病人取臥位,針尖由公孫穴刺入斜向湧泉穴。深度2~3寸。感應:局部酸脹或麻樣感。

八、腸疝痛、子宮出血、乳腺炎、遺精、早洩、足趾疼痛、半身不遂

太沖透湧泉穴法於足大趾外側本節後1.5寸向下後方斜刺透向湧泉。病人取仰臥位,針尖由太沖穴刺向湧泉。進針深度1~1.5寸。感應:麻樣感 深度2~3寸。感應是肩關節周圍酸脹感並有麻電感放散至手指。

7.取外臂孺穴法臂臑穴外上方5分三角肌下端的外上方處取之。病人正坐或仰臥位,針尖由外臂臑穴斜向上內方。深度3~4寸。感應是局部酸麻脹感。

二、高熱、惡寒、頭痛、嬰兒麻痹、肺炎、咳嗽、結核病病人的低熱不退、經閉、無名熱

取大椎七點法大椎平開,每隔一橫指為一點,左右兩側各3點,加大椎共7點。病人俯臥或坐位,頭略前俯,直刺或點刺。深度2~3分。感應是局部酸脹即可。

三、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痙攣、三叉神經痛

1.太陽透下關法 由眉角外一橫指凹陷中,相當太陽穴起刺向耳前顴弓下緣凹陷中,當下關處止。病人仰臥位,頭放平。針尖斜向下稍後方,進針要緩慢,從太陽穴通過顴弓直達下關。深度2~3寸。感應:上齒齦酸脹感為佳。 .

除上述病症外,還可治療牙痛、下頜關節炎、偏頭痛、牙關閉緊、咀嚼無力等。

2.地倉透人中法由地倉起刺向鼻中溝上1/3處止。病人仰臥位,針尖由地倉處起斜平向前上方,直達鼻中隔前方人中穴。深度2寸。感應:局部呈酸麻脹感為佳。

除上述病症外,還可治療中風口喁、流涎、偏側萎縮症、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3.魚腰透攢竹法由眉中心(直視正對瞳孔)稍上方向眉內端之相當攢竹穴處刺。病人仰臥位,針尖由眉中心稍上方起向眉內端,沿皮下刺進,至攢竹穴止。深度1.5寸。感應:局部酸麻脹。

4.迎香透下睛明法由鼻翼旁0.5寸處沿皮刺向目內眥下0.2寸,相當於睛明下處止。病人仰臥位,針尖向上,由迎香穴入針,直對睛明穴沿皮刺入。深度1~2寸。感應:局部酸麻脹感。

除上述病症外,還可治療鼻竇炎、副鼻竇炎、鼻炎、鼻息肉、嗅覺障礙、小兒昏睡露睛。

5.取下頰車穴法位於下頜角之內側陷中,以手指按之局部酸脹。病人取仰臥位,針尖沿下頜骨內側進針。深度2寸,感應:于頜孔下齒槽處呈麻脹感為度。

除上述病症外,還可治療牙痛、耳鳴、咽炎、耳聾等。

四、吞咽困難、舌強語謇

1.下頰車透扁桃法 由下頰車斜入咽峽部的扁桃體處。病人取仰臥位,針尖直向前上方,通過口底部直達咽峽扁桃體處止。深度1~2寸。感應:局部呈魚刺異物感,放射到咽的扁桃體部為度。

除上述病症外,還可治療扁桃體炎、咽炎、聲帶麻痹、口幹少津等。

2.下頰車透廉泉法 由下頜角的內側緣,相當於頰車之下,平向前頸部的正中線,舌骨與結喉的上中央凹陷中(相當廉泉處)刺。病人取仰臥位,頭略後仰。針尖由下頜角向下入針,沿皮向前方平刺,直達廉泉處止。深度2~3寸。感應:局部呈酸脹感為佳。

除上述病症外,還可治療扁桃腺疾患、甲狀腺腫大等。

3.取外金津玉液穴法 口底外,向舌骨上方,中線兩側,即當廉泉上1寸,旁開5分,左謂金津右為玉液。病人取仰臥位,頭略向後仰。針尖斜向上方,相當於舌根部刺入。深度1.5~2.5寸。感應:舌根部脹重即可出針。

除上述病症外,還可治療舌肌麻痹、舌炎、舌痙攣等。

五、高血壓、甲狀腺病、支氣管炎、咳喘、心動過速

天窗透人迎法由結喉平開3.5寸,即胸鎖乳突肌的後緣,相當於天窗起,刺向胸鎖乳突肌前緣,結喉的外方1.5寸,相當於人迎處止。病人仰臥位,針尖由天窗穴刺入,向下平對人迎穴止。進針要輕撚緩進,勿傷頸動脈。深度1~1.5寸。感應:局部有脹感,針後頭部有輕爽感為度。

六、腰椎間盤脫出症、腰椎增生性關節炎、腰扭傷、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

1.志室透命門穴法 由第2腰椎旁開3寸,直刺入第2腰椎棘突下緣,即相當於命門穴處止。病人取側臥位,針尖由相當於志室穴處刺入,向內達命門穴止。深度2.5~3寸。感應:局部先呈酸脹感,繼而以感應放散到下肢為佳。

2.取三健穴法健步、健中、健下三穴位於承扶旁2寸名健步,殷門旁2寸為健中,殷門下2寸處旁開2寸為健下。側臥屈膝位,直刺向坐骨神經幹。深度3~4寸。感應:有麻電樣感應向上下放散,上至臀、下至足為佳。

3.取三陵穴法腓骨小頭後1寸處及其直下2寸、4寸各1穴,共計3穴。向脛骨內側斜刺,深度2~3寸。感應:酸麻脹感向下肢放散。

4.取三陽穴法陽陵泉及其直下2寸、4寸各1穴,共3穴。向脛骨後緣斜下刺入。深度1~3寸。感應:酸麻脹感向足放散。

5.取外光明穴法外踝上5寸,即光明穴旁5分。病人側臥位,垂直刺入。深度2~3寸。感應:局部酸脹或有麻樣感覺放散。

七、急救昏迷、腦血管意外、高血壓、足底及足趾麻木

公孫透湧泉穴法公孫穴位於足大趾本節後1寸,湧泉位於足心第2趾尖至足跟的前中1/3交界處。病人取臥位,針尖由公孫穴刺入斜向湧泉穴。深度2~3寸。感應:局部酸脹或麻樣感。

八、腸疝痛、子宮出血、乳腺炎、遺精、早洩、足趾疼痛、半身不遂

太沖透湧泉穴法於足大趾外側本節後1.5寸向下後方斜刺透向湧泉。病人取仰臥位,針尖由太沖穴刺向湧泉。進針深度1~1.5寸。感應:麻樣感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