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新生兒黃疸辨證論治

【概述】

新生兒黃疽是指嬰兒出生後, 全身皮膚、鞏膜、小便發黃為特徵的一種病證, 與胎孕等因素有關。 凡嬰兒出生後2~3天出現黃疽, 於10~14天內消退, 若是早產兒可延遲到第3周才消退, 其他情況一般良好, 此為生理性黃疽, 若7~10天后, 黃色未退或加重, 或兼見其他症狀, 則需進一步診療。 本病中醫稱“胎黃”、“胎疸”等。

【辯證分型】

1、濕熱發黃症狀:全身皮膚、面目發黃, 色較鮮明, 並見發熱, 煩躁, 啼哭不安, 口渴, 尿少色黃, 嘔吐, 便秘, 舌質紅, 苔黃膩, 脈滑數。

證候分析:濕熱內蘊, 肝膽疏泄不利, 膽汁外溢, 侵入膚表, 下注膀胱, 故見身、目、尿俱黃。

濕熱蘊結腸胃, 則便秘。 邪熱熾盛, 故見發熱煩躁。 濕熱內阻, 脾胃不和, 可見嘔吐。 看紅苔黃膩, 脈滑數, 為濕熱之象。

2、寒濕發黃症狀:身、目、尿俱黃, 日久不退, 黃色晦暗, 面色欠華, 不思乳食, 納少腹脹, 食後易吐, 大便稀薄或完穀不化, 舌淡, 苔白膩, 脈細緩。

證候分析:小兒先天稟賦不足, 脾陽不振, 寒濕阻滯, 肝失疏泄, 膽汁外溢, 故見身、目、尿俱黃, 顏色晦暗。 濕從寒化, 脾胃虛弱, 氣陽不振, 故不思乳食, 納少, 便溏。 舌質淡, 苔白膩, 為寒濕之象。

3、瘀積發黃症狀:身、目、尿俱黃, 黃色較深且晦暗, 逐漸加重, 納少易吐, 腹部膨隆, 大便搪, 色如陶土, 時伴腹痛, 皮膚有瘀斑, 兼見衄血, 指紋紫滯, 舌暗紅或微紫, 苔黃, 脈細澀。

證候分析:濕熱瘀滯, 肝膽疏泄不利, 膽汁外溢,

故見身、目、尿俱黃, 顏色紫暗。 膽汁不循常道而橫溢肌膚, 故大便如陶土樣。 氣機鬱滯, 血脈不通, 久則瘀血積聚, 故腹部膨隆。 見瘀斑, 指紋紫滯, 為瘀血之象。

【分型治療】

1、濕熱發黃治則:清熱利濕退黃。

主方:茵陳蒿東加減。

加減:熱重者, 加黃芩6克、黃連1.5克;浮腫, 加豬苓6克、茯苓6克、澤瀉6克;嘔吐, 加半夏6克、竹茹3克、陳皮3克;腹脹, 加權實6克、厚樸6克。

主方分析:此證由濕熱薰蒸而引起, 茵陳蒿湯為專治濕熱發黃的有效方劑。 其藥性大苦大寒, 用量不宜過大, 皆因新生兒臟腑嬌嫩, 脾胃薄弱, 過用苦寒, 恐傷脾胃。

處方舉例:

茵陳6克 山梔6克 生大黃3克(後下)澤瀉6克 茯苓6克 車前子6克(包煎)薑竹茹3克 甘草3克

2、寒濕發黃治則:溫中化濕。

主方:茵陳理中東加減。

加減:食少便塘, 加茯苓6克、苡仁6克;形寒肢冷, 加附子3克(先煎)、吳英3克;嘔吐, 加半夏6克、陳皮3克。

主方分析。 此方重點在調理脾胃, 溫中散寒, 振奮中陽, 疏通氣機, 為治療寒濕發黃之主方。

處方舉例:

茵陳6克 乾薑3克 黨參6克 白術6克茯苓6克 吳萸3克 陳皮3克 甘草3克

3、瘀結髮黃治則:活血化瘀消積。

主方:茵陳蒿湯、血府逐瘀東加減。

加減:若神軟乏力, 哭聲微弱, 加黨參6克、白術6克;皮膚瘀斑, 衄血, 加蒲黃炭6克、仙鶴草6克。

主方分析:血府逐瘀湯重在活血祛瘀, 疏理氣機。 茵陳蒿湯, 清熱利濕退黃。 兩方合用, 可清熱利濕, 化瘀消積。 此方不僅有大寒大苦之品, 且有行氣活血之藥, 應注意損傷脾陽。

處方舉例:

茵陳6克 山桅6克 生大黃3克(後下)桃仁6克 紅花3克 川考6克 牛膝6克 甘草3克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