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鞋帶癰

病名指生於足部外踝處之附骨疽。 見《證治準繩·外科》卷四。 即外踝疽。 類似於踝關節結核及骨髓炎。 參見附骨疽條。

附骨疽

附骨疽, 病名。 癰疽之腐骨, 或死骨從瘡口出者, 出《肘後救卒方》卷五。 又名骨癰、貼骨癰、多骨疽、朽骨疽、咬骨疽。

附骨疽(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 病症名。 指毒氣深沉, 結聚於骨而發生的深部膿瘍叫做附骨疽, 又稱骨癰、貼骨癰。

疽之生於筋骨部位的稱為「附骨疽」。 多因風寒濕阻於筋骨, 氣血凝滯而成。 其症初起見寒熱往來, 繼則筋骨疼痛, 表面不紅不熱, 但痛如錐刺, 不能屈伸轉動, 久則寒鬱化熱, 腐肉成膿, 而外形仍漫腫無頭,

皮 色不變。 潰後稀膿淋瀝不盡, 不易收口, 易形成瘺管和死骨, 待死骨脫出後, 才能逐漸癒合, 類於化膿性骨髓炎。

凡毒氣深沉, 結聚於骨而發生的深部膿瘍叫做附骨疽, 又稱骨癰、貼骨癰。 因潰後常脫出敗骨, 故又有多骨疽、朽骨疽、咬骨疽之稱。 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急、慢性化膿性骨髓炎。

病因

本病多由風寒濕熱之邪外襲, 化熱搏結於骨節, 或由於疔瘡走黃, 疽毒內陷, 或病後餘毒不清, 濕熱內盛, 其毒深竄入裡, 留於筋骨, 或由於外來直接傷害, 局部骨骼損傷, 複因感染邪毒, 瘀熱搏結, 凝滯筋骨而成。

臨床表現

本病有好發於四肢長骨, 始則全身不適, 繼而寒熱交作、筋骨疼痛, 甚而壯熱不退, 或伴有汗出, 便秘尿赤, 表面雖不紅不熱,

其內肌骨脹痛, 疼痛徹骨, 不能屈伸轉動、拒按, 是為實熱之證。 局部胖腫, 附筋著骨, 推之不移, 疼痛徹骨;成膿期濕熱郁滯於骨, 熱盛肉腐骨敗, 則焮腫日著, 寒熱交作, 或日晡更甚;病久則寒鬱化熱, 腐肉成膿, 而外形仍漫腫無頭, 皮、色不變。 潰後諸症漸伏, 患肢疼痛可略緩解, 精神漸佳, 唯瘡口膿水淋漓, 遲遲不斂, 或有腐骨從瘡口排出, 形成漏道。 若經久不愈, 久耗氣血, 則見氣血兩虛之象。

診斷要點名

本病好發于兒童, 以10歲以下的男孩更為多見。 發病部位以脛骨為最多, 其次是股骨、肱骨、橈骨等長骨。 有疔瘡或損傷病史。 初起即有寒戰高熱, 溲赤口幹, 患肢疼痛徹骨, 1~2日內即不能活動, 繼則皮膚微紅微熱, 胖腫骨脹。 成膿約在得病後1—3月左右,

身熱持續不退, 色紅胖腫, 骨脹明顯。 潰後膿出初稠後薄, 淋漓不盡, 不易收口而成漏管。 患部可摸到骨骼粗大, 高低不平, 以藥線探之, 常可觸到粗糙的死骨, 日後必待死骨脫出方能癒合。 患肢活動功能一般影響不大。 發病2周後X線攝片檢查, 顯示骨影模糊或骨破壞。 發病4周後才能發現死骨。

鑒別

本病是由風寒風熱之邪外襲, 化熱搏結於骨節, 或由於疔瘡走黃, 疽毒內陷, 或病後餘毒不清, 濕熱內盛, 其毒深竄入裡, 留於筋骨, 或由於外來直接傷害, 局部骨骼損傷, 複因感染邪毒, 瘀熱搏結, 凝滯筋骨而成。 本病有好發於四肢長骨, 局部胖腫, 附筋著骨, 推之不移, 疼痛徹骨, 潰後膿水淋漓, 不易收口, 可成漏道, 損傷筋骨的特點。

本病始則全身不適,

繼而寒熱交作, 甚而壯熱不退, 或伴有汗出, 便秘尿赤, 肌骨脹痛, 疼痛徹骨, 拒按, 是為實熱之證。 成膿期濕熱郁滯於骨, 熱盛肉腐骨敗, 則焮腫日著, 寒熱交作, 或日晡更甚, 但患肢疼痛可略緩解。 潰後諸症漸伏, 精神漸佳, 唯瘡口膿水淋漓, 遲遲不斂, 或有腐骨從瘡口排出, 可形成漏道。 若經久不愈, 久耗氣血, 則見氣血兩虛之象。 治療以清熱化濕解毒為原則。

治療

治療內以清熱化濕解毒為主, 外以提膿去腐生肌為要。

注意

如本病進入慢性期, 治療時間較長, 其間引流極為重要, 切不可將濕(熱)毒餘留在內。 否則極易復發。

疾病護理

1、加強營養。

2、抬高患肢, 以助血液回流。

3、避免活動, 防止病理性骨折。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