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串瘡多因情志內傷而致病, 因為皮膚表面損傷像蛇, 所以才叫蛇串瘡, 成人經常會在春秋季節患病, 西醫學又稱之為帶狀皰疹, 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瞭解蛇串瘡的相關知識吧!
蛇串瘡是一種皮膚上出現成簇水皰, 呈帶狀分佈, 痛如火燎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 因皮損狀如蛇行, 故名蛇串瘡;因每多纏腰而發, 故又稱纏腰火丹;本病又稱之為火帶瘡、蛇丹、蜘蛛瘡等。 清·《外科大成·纏腰火丹》稱此症“俗名蛇串瘡, 初生於腰, 紫赤如疹, 或起水皰, 痛如火燎。 。 以成簇水皰, 沿一側周圍神經作帶狀分佈, 伴刺痛為臨床特徵。
一、病因病機
本病多為情志內傷, 肝鬱氣滯, 久而化火, 肝經火毒, 外溢肌膚而發;或飲食不節, 脾失健運, 濕邪內生, 蘊而化熱, 濕熱內蘊, 外溢肌膚而生;或感染毒邪, 濕熱火毒蘊結于肌膚而成。 年老體虛者, 常因血虛肝旺, 濕熱毒盛, 氣血凝滯, 以致疼痛劇烈, 病程遷延。
二、診斷
一般先有輕度發熱、倦怠、食欲不振, 以及患部皮膚灼熱感或神經痛等前驅症狀, 但亦有無前驅症狀即發疹者。 經l一3天后, 患部發生不規則的紅斑, 繼而出現多數和成簇的粟粒至綠豆大小的丘皰疹, 迅速變為水皰, 聚集一處或數處, 排列成帶狀, 水皰往往成批發生, 簇間隔以正常皮膚。 皰液透明, 5—7天后轉為渾濁, 或部分破潰、糜爛和滲液, 最後乾燥結痂, 再經數日,
皮疹多發生於身體一側, 不超過正中線, 但有時在患部對側, 亦可出現少數皮疹。 皮損好發於腰肋、胸部、頭面、頸部, 亦可見於四肢、陰部及眼、鼻、口等處。
疼痛為本病的特徵之一, 疼痛的程度可因年蛉、發病部位、損害輕重不同而有所差異, 一般兒童患者沒有疼痛或疼痛輕微, 年齡愈大疼痛愈重;頭面部較其他部位疼痛劇烈;皮疹為出血或壞死者, 往往疼痛嚴重。 部分老年患者在皮疹完全消退後,
本病若發生在眼部, 可有角膜水皰、潰瘍, 愈後可因疤痕而影響視力, 嚴重者可引起失明、腦炎, 甚至死亡。 若發生在耳部, 可有外耳道或鼓膜皰疹、患側面癱及輕重不等的耳鳴、耳聾等症狀。 此外, 少數患者還可有運動麻痹、腦炎等。
病程在兒童及青年人, 一般2—3周, 老年人約3—4周。 愈後很少復發。
三、鑒別診斷
1.熱瘡多發生於皮膚粘膜交界處, 皮疹為針尖至綠豆大小的水皰, 常為一群, 1周左右痊癒, 但易復發。
2.漆瘡、膏藥風發病前有明確的接觸史, 皮疹發生在接觸部位, 與神經分佈無關。 無疼痛, 自覺灼熱、瘙癢。
四、辨證論治
內治法
(一)肝經鬱熱皮損鮮紅, 皰壁緊張, 灼熱刺痛;伴口苦咽幹, 煩躁易怒,
辨證分析:肝氣鬱結, 氣鬱化火, 外炎肌膚, 故皮損鮮紅, 皰壁緊張;氣滯濕熱鬱阻, 則灼熱刺痛;肝為剛髒, 肝經鬱熱, 肝膽火盛則煩躁易怒;口苦咽幹、大便幹、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脈弦滑數均為熱盛之象。
治法:清肝火解熱毒。
方藥:龍膽瀉肝東加紫草、板藍根等。 若發於面部, 加菊花以乎肝解毒, 引藥上行;大便幹結者, 加生大黃以通腑瀉下;疼痛劇烈者, 加川楝于、延胡索以疏肝理氣止痛。
(二)脾虛濕蘊皮損顏色較淡, 皰壁鬆弛, 疼痛略輕。 伴食少腹脹, 門不渴, 大便時溏;舌質淡, 苔白或白膩, 脈沉緩或滑。
辨證分析:飲食不節, 脾虛濕蘊, 濕阻氣機;蘊滯肌膚, 故見皮膚起丘皰疹或水皰:濕盛於熱則皮疹色較淡,
治法:健脾利濕。
方藥:除濕胃苓東加減。
(三)氣滯血瘀皮疹消退後局部疼痛不止;舌質黯, 苔白, 脈弦細。
辨證分析:濕熱毒邪雖退, 但氣血凝滯未解, 不通則痛, 故皮疹消退疼痛不止;舌質黯、苔白、脈弦細均為氣滯血瘀之象。
治法:理氣活血, 重鎮止痛。
方藥:桃紅四物東加制香附、延胡索、莪術、珍珠母、生牡蠣、磁石等。 若夜寐不安者, 加酸棗仁以寧心安神;年老體虛者, 加黃芪、黨參以益氣抗邪。
外治法
(一)初起用玉露膏外敷;或外搽雙柏散、三黃洗劑、清涼乳劑(麻油加飽和石灰水上清液充分攪拌成乳狀)外塗;或鮮馬齒莧、玉簪葉搗爛外敷。
(二)水皰破後,用四黃膏或青黛膏外塗;有壞死者,用九一丹換藥。
(三)若水皰不破,可用三棱針或消毒針頭挑破,使皰液流出,以減輕疼痛。
五、預防與調攝
1.保持局部乾燥、清潔.注意休息。
2.忌食辛辣肥甘厚味。
蛇串瘡相當於西醫的帶狀皰疹。其特點是水皰成簇,沿一側周圍神經作帶狀分佈,伴刺痛。本病應與熱瘡、漆瘡、膏藥風相鑒別。肝經鬱熱證,治宜清肝火、解熱毒,方用龍膽瀉肝東加紫草、板藍根等;脾虛濕蘊證,治宜健脾利濕,方用除濕胃苓東加減;氣滯血瘀證,治宜理氣活血、重鎮止痛,方用桃紅四物東加制香附、延胡索、莪術、珍珠母、生牡蠣、磁石等。
結語:通過上文的瞭解,我們知道蛇串瘡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方法,以及一些簡單的預防措施。小編建議大家日常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休息,發現疾病要及時治療,以防後患。
(二)水皰破後,用四黃膏或青黛膏外塗;有壞死者,用九一丹換藥。
(三)若水皰不破,可用三棱針或消毒針頭挑破,使皰液流出,以減輕疼痛。
五、預防與調攝
1.保持局部乾燥、清潔.注意休息。
2.忌食辛辣肥甘厚味。
蛇串瘡相當於西醫的帶狀皰疹。其特點是水皰成簇,沿一側周圍神經作帶狀分佈,伴刺痛。本病應與熱瘡、漆瘡、膏藥風相鑒別。肝經鬱熱證,治宜清肝火、解熱毒,方用龍膽瀉肝東加紫草、板藍根等;脾虛濕蘊證,治宜健脾利濕,方用除濕胃苓東加減;氣滯血瘀證,治宜理氣活血、重鎮止痛,方用桃紅四物東加制香附、延胡索、莪術、珍珠母、生牡蠣、磁石等。
結語:通過上文的瞭解,我們知道蛇串瘡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方法,以及一些簡單的預防措施。小編建議大家日常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休息,發現疾病要及時治療,以防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