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根據其症狀體征及肝臟的病理改變分為慢性遷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
①慢性遷延性肝炎:患者的症狀體征及肝功能改變均不嚴重, 常見症狀為乏力, 食欲不振, 肝區輕微疼痛, 偶爾出現黃疸, 肝臟輕度腫大, 質地可中等硬, 輕微壓痛。 少數病人可有脾腫大。 ALT升高或反復升高, 其他肝功能試驗及蛋白代謝大致正常。 其主要病理變化特點為匯管區的細胞浸潤, 浸潤細胞以淋巴細胞、組織細胞為主, 中性粒細胞很少。 肝實質內可見少量肝細胞變性或點狀壞死。 但肝小葉完整, 沒有肝細胞再生結節形成,
②慢性活動性肝炎:臨床症狀較重, 病程經過以病情反復加劇為其特徵。 乏力、厭食、腹脹、肝區痛等症狀明顯, 中等度黃疸, 肝腫大, 脾臟常可觸及, 肝病面容, 有蜘蛛痣及肝掌。 及有肝外系統表現, 關節炎、脈管炎、皮疹、ALT持續或反復升高, 蛋白代謝異常, 白/球倒置, 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 並可有貧血。 其病理特徵為匯管區的慢性炎性細胞浸潤及其向周圍肝實質內侵入發展, 破壞肝小葉界板, 肝細胞變性壞死和小葉內間隔形成, 隨後逐漸出現肝細胞再生結節, 病變逐漸向肝硬變轉化。 一般認為慢活肝容易導致肝硬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