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隔蒜灸

【概述】

隔蒜灸, 又稱蒜錢灸。 本法首載于晉·《肘後備急方》。 而隔蒜灸一名, 則最見於宋陳自明的《外科精要》。 古人主要用於治療癰疽, 宋代醫家陳言在所撰《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四中有較詳細的論述:癰疽初覺“腫痛, 先以濕紙複其上, 其紙先幹處即是結癰頭也……大蒜切成片, 安其送上, 用大艾炷灸其三壯, 即換一蒜, 痛者灸至不痛, 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 ”該書還提到另一種隔蒜灸法, 即隔蒜泥餅灸:“若十數作一處者, 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 聚艾於餅上灸之”。 在明·《類經圖翼》中又作進一步的發揮:“設或瘡頭開大,

則以紫皮大蒜十餘頭, 淡豆豉半合, 乳香二錢, 同搗成膏, 照毒大小拍成薄餅, 置毒上鋪艾灸之 ”, 發展成隔蒜藥餅灸法。

現代在灸治方法上基本上沿襲古代, 有醫者將其發展為鋪灸(將作專節論述);在治療範圍上則有所擴大, 如用以治療肺結核及疣等皮膚病證。

【操作方法】

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兩種。

1、隔蒜片灸:取新鮮獨頭大蒜, 切成厚約0.1~0.3cm的蒜片, 用針在蒜片中間刺數孔。 放于穴區, 上置艾炷施灸, 每灸3~4壯後換去蒜片, 繼續灸治。

2、隔蒜泥灸:以新鮮大蒜適量, 搗如泥膏狀, 製成厚0.2~0.4cm的圓餅, 大小按病灶而定。 置於選定之穴區按上法灸之, 但中間不必更換。

【主治病證】

多用於癰、疽、瘡、癤、疣及腹中積塊等。 近年來還用於肺結核等的輔助治療。

【注意事項】

同隔薑灸。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