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本品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 Ephedra sinica Stapf 、中麻黃 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 或木賊麻黃 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乾燥草質莖。 秋季採割綠色的草質莖, 曬乾。
藥性類別:發散風寒藥
性味與歸經:辛、微苦, 溫。 歸肺、膀胱經。
功能與主治:發汗散寒, 宣肺平喘, 利水消腫。 用於風寒感冒, 胸悶喘咳, 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 蜜麻黃潤肺止咳。 多用於表症已解, 氣喘咳嗽。
用法與用量:炙麻黃2~9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防潮。
臨床應用:
1.麻黃湯(《傷寒論》)治太陽病頭痛發熱, 身疼腰痛, 骨節疼痛, 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10g(去節), 桂枝6g(去皮), 甘草3g(炙), 杏仁70個(去皮、尖)。
2.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傷寒論》)治太陽病發汗後, 不可更行桂枝湯, 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麻黃12 g(去節), 杏仁50個(去皮、尖), 甘草6 g(炙), 石膏25g(碎, 棉布囊)。 上4味, 以水7升, 煮麻黃, 減2升, 去上沫, 納諸藥, 煮取2升, 去滓, 溫服1升。 方用麻黃為君, 取其能宣肺而泄邪熱。
3.射干麻黃湯 (《金匱要略》)主治痰飲咳喘之證。 射干6g,麻黃9g, 生薑9g, 細辛3g, 紫菀6g, 款冬花6g, 大棗3枚, 半夏9g, 五味子3g。 水煎服, 每日一劑。 方用麻黃合五味子, 宣中有斂, 有開有合。
【禁忌】體虛自汗、盜汗及虛喘者禁服。
【附方】
1.治太陽病頭痛發熱, 身疼腰痛, 骨節疼痛, 惡風無汗而喘者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2.治太陽、少陰兩感證, 始得之, 反發熱, 脈沉者 麻黃二兩(去節),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 去皮, 破八片)。 上三味, 以水一鬥, 先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納諸藥, 煮取二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傷寒論》麻黃附于細辛湯)
3.治傷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氣, 幹嘔, 發熱而咳, 或渴, 或利, 或噎, 或小便不利、少腹滿, 或喘者 麻黃(去節)、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二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 以水一鬥, 先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納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傷寒論》小青龍湯)
4.治感冒風邪, 鼻塞聲重, 語言不出;或傷風傷冷,
5.治太陽病發汗後, 不可更行桂枝湯, 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 麻黃四兩(去節),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 綿裹)。 上四味, 以水七升, 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納諸藥, 煮取二升, 去滓, 溫服一升。 (《傷寒論》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6.治咳喘上氣, 喉中水雞聲者射干十三枚, 麻黃四兩, 生薑四兩, 細辛、紫菀、款冬花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大棗七枚, 半夏(大者, 洗)八枚。 上九味, 以水一鬥二升, 先煮麻黃兩沸, 去上沫, 納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金匱要略》射干麻黃湯)
7.治風水惡風,
8.治水之為病, 其脈沉小, 屬少陰者 麻黃三兩, 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 以水七升, 先煮麻黃, 去上沫, 納諸藥, 煮取二升半, 溫服八分, 日三服。 (《金匱要略》麻黃附子湯)
9.治水氣病, 皮水無汗者 甘草二兩, 麻黃四兩。 上二味, 以水五升, 先煮麻黃, 去上沫, 納甘草,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重覆汗出, 不汗, 再服。 慎風寒。 (《金匱要略》甘草麻黃湯)
10.治病者一身盡疼, 發熱, 日晡所劇者, 名風濕, 此病傷於汗出當風, 或久傷取冷所致 麻黃(去節)半兩(湯泡), 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
11.治中風手足拘攣, 百節疼痛, 煩熱心亂, 惡寒, 經日不欲飲食者 麻黃三十銖, 獨活一兩, 細辛十二銖, 黃芪十二銖, 黃芩十八銖。 上五味口父咀,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分二服。 一服小汗, 二服大汗。 (《千金要方》引張仲景三黃湯)
12.治風痹榮衛不行, 四肢疼痛 麻黃五兩(去根節了, 秤), 桂心二兩。 上搗細羅為散, 以酒二升, 慢火煎如餳。 每服不計時候, 以熱酒調下一茶匙, 頻服, 以汗出為度。 (《聖惠方》
13.治傷寒, 瘀熱在裡, 身必黃 麻黃二兩(去節), 連軺二兩,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棗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一升(切), 生薑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上八味,以潦水一鬥,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取盡。(《傷寒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14.治傷寒熱出表,發黃疸 麻黃三兩,以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盡服之,溫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時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要方》麻黃醇酒湯)
15.治水飲內停,上淩於心,心下悸動 半夏、麻黃各等分。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金匱要略》半夏麻黃丸)
16.療人嗜眠喜睡方 麻黃、術各五分,甘草三分。搗末,服一方寸匕,日三。(《肘後方》)
17.治流痰及一切陰疽,漫腫無頭,平塌白陷 麻黃五分,熟地一兩,白芥子二錢(炒、研),炮薑炭五分,甘草一錢,肉桂一錢,鹿用膠三錢。水煎服。(《外科全生集》陽和湯)
18.治疥瘡 豬油四兩,斑蝥三個,麻黃五錢,蓖麻子(去殼研爛)一百粒,大楓子(去殼研爛)一百粒。先將豬油化開,下斑蝥煎數沸,隨去斑蝥,再下麻黃,煎枯濾去渣,將大楓、蓖麻肉和勻聽搽。(《醫學心悟》麻黃膏)
19治病瘡皰倒黶黑者 麻黃(剪去節)半兩,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乘熱盡服之,避風,何其瘡複出。一法用無灰酒煎,但小兒不能飲灑者難服,然其效更速。(《本草衍義》)
20.治酒皶鼻 麻黃、麻黃根各二兩,頭生酒五壺。將藥入酒內煮三炷香久,露一宿,每早晚各飲3~5杯。(《醫宗金鑒》麻黃宣肺酒)
21.治內外障眼 麻黃一兩,當歸身一錢。上二味,同為粗末,炒黑色,入麝香、乳香少許,共為細末。含水,鼻內(口畜)之。(《蘭室秘藏》(口畜)藥麻黃散)
22.治眼目偏痛及頭風 麻黃(燒灰)半兩,盆硝二錢半,麝香、腦子各少許。為細末,鼻內(口畜)之。(《昔濟方》如聖散)
【文獻】 《神農本草經》:味苦,溫。主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
《名醫別錄》:微溫,無毒。主治五藏邪氣緩急,風肋痛,字乳餘疾,止好唾,通腠理,束傷寒頭痛,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虛。
《藥性論》:君,味甘,平。能治身上毒風痹,皮肉不仁,主壯熱,解肌發表,溫瘧,治瘟疫。根節能止汗。方曰:並故竹扇杵末撲之,又牡蠣粉,粟粉並根等分末,生絹袋,盜汗出即撲手摩之。
《日華子本草》:通九竅,調血脈,開毛孔皮膚,逐風,破症癖積聚,逐五藏邪氣,退熱,禦山嵐瘴氣。
《開寶本草》:味苦,溫、微溫,無毒。五臟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餘疾,止好唾,通腠理,疏傷寒頭疼,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虛。 仲景治傷寒,有麻黃湯,葛根湯,大小青龍,皆用麻黃。治肺痿上氣,有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皆大方也。
《本草衍義》:剪去節,半兩,以蜜一匙匕同炒,良久, 甘草二兩(炙)。上八味,以潦水一鬥,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取盡。(《傷寒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14.治傷寒熱出表,發黃疸 麻黃三兩,以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盡服之,溫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時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要方》麻黃醇酒湯)
15.治水飲內停,上淩於心,心下悸動 半夏、麻黃各等分。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金匱要略》半夏麻黃丸)
16.療人嗜眠喜睡方 麻黃、術各五分,甘草三分。搗末,服一方寸匕,日三。(《肘後方》)
17.治流痰及一切陰疽,漫腫無頭,平塌白陷 麻黃五分,熟地一兩,白芥子二錢(炒、研),炮薑炭五分,甘草一錢,肉桂一錢,鹿用膠三錢。水煎服。(《外科全生集》陽和湯)
18.治疥瘡 豬油四兩,斑蝥三個,麻黃五錢,蓖麻子(去殼研爛)一百粒,大楓子(去殼研爛)一百粒。先將豬油化開,下斑蝥煎數沸,隨去斑蝥,再下麻黃,煎枯濾去渣,將大楓、蓖麻肉和勻聽搽。(《醫學心悟》麻黃膏)
19治病瘡皰倒黶黑者 麻黃(剪去節)半兩,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乘熱盡服之,避風,何其瘡複出。一法用無灰酒煎,但小兒不能飲灑者難服,然其效更速。(《本草衍義》)
20.治酒皶鼻 麻黃、麻黃根各二兩,頭生酒五壺。將藥入酒內煮三炷香久,露一宿,每早晚各飲3~5杯。(《醫宗金鑒》麻黃宣肺酒)
21.治內外障眼 麻黃一兩,當歸身一錢。上二味,同為粗末,炒黑色,入麝香、乳香少許,共為細末。含水,鼻內(口畜)之。(《蘭室秘藏》(口畜)藥麻黃散)
22.治眼目偏痛及頭風 麻黃(燒灰)半兩,盆硝二錢半,麝香、腦子各少許。為細末,鼻內(口畜)之。(《昔濟方》如聖散)
【文獻】 《神農本草經》:味苦,溫。主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
《名醫別錄》:微溫,無毒。主治五藏邪氣緩急,風肋痛,字乳餘疾,止好唾,通腠理,束傷寒頭痛,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虛。
《藥性論》:君,味甘,平。能治身上毒風痹,皮肉不仁,主壯熱,解肌發表,溫瘧,治瘟疫。根節能止汗。方曰:並故竹扇杵末撲之,又牡蠣粉,粟粉並根等分末,生絹袋,盜汗出即撲手摩之。
《日華子本草》:通九竅,調血脈,開毛孔皮膚,逐風,破症癖積聚,逐五藏邪氣,退熱,禦山嵐瘴氣。
《開寶本草》:味苦,溫、微溫,無毒。五臟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餘疾,止好唾,通腠理,疏傷寒頭疼,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虛。 仲景治傷寒,有麻黃湯,葛根湯,大小青龍,皆用麻黃。治肺痿上氣,有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皆大方也。
《本草衍義》:剪去節,半兩,以蜜一匙匕同炒,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