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生兒皮下壞疽有何表現 切開引流治療效果佳

在臨床上, 新生兒皮下壞疽是一種在新生兒人群中常見的疾病, 對於家長來說, 其在平時是應該對新生兒皮下壞疽這類常見疾病多多瞭解的, 以便在發現該病存在後, 及時的展開相應的治療工作, 那麼, 新生兒皮下壞疽的症狀有哪些?

新生兒皮下壞疽起病急驟, 蔓延迅速, 易伴敗血症, 病死率高, 常分為局部症狀和全身症狀, 具體臨床表現如下:

一、局部症狀

好發於身體受壓部位, 以臀部和背部多見, 枕部、骶部、頸部、腿部和會陰部亦可發生, 其特徵是:

1、起病急, 局部皮膚溫度增高、呈紅色、稍有腫脹、質硬、界限不清、指壓部位變白。

2、數小時內病變迅速擴展, 1天內可擴散至大部或全背, 皮膚變軟, 中心區的顏色轉為暗紅, 皮下組織壞死液化, 但膿液不多。 皮膚與皮下組織分離, 觸診有漂浮感, 很少出現波動感。

3、因皮膚和皮下的血管內血栓形成, 皮膚出現壞死, 部分患兒局部皮膚出現多個水泡, 並逐漸融合, 內容物轉為血性液體, 中央部皮膚變黑, 出現逐漸增大的壞死區。

二、全身症狀

表現為高熱、哭鬧、拒乳、或有嘔吐、腹瀉, 體溫多在38~39℃, 高者可達40℃, 合併敗血症時表現為高熱、嗜睡、發紺、呼吸困難、腹脹、皮膚黃疸、有出血斑點, 病情嚴重者體溫不升, 出現中毒性休克, 因呼吸和腎功能衰竭而致死。

1、生後6-10天發病, 腰骶部、背部、臀部常為好發部位,

也可於會陰部、頭枕部、頸、肩、胸等部位患病。

2、病變開始, 皮膚為廣泛性充血腫脹、邊緣不清、稍硬、起病急、發展迅速, 繼而皮下組織出現壞死、分離、液化、紅腫、中央呈暗紅色, 觸之飄浮感是其特徵。

3、晚期皮膚呈黑紫色, 並出現斑點或片狀壞死脫落。

4、全身可出現高熱、哭鬧不安、厭食等感染中毒症狀, 也可有腹脹、嘔吐、脫水等。

本病預後與就診時間早晚和治療是否正確有關, 通常的治療方法有如下幾種:

一、切開引流

1、多處切開:一般需做5~7切口, 切口長約1cm, 間距2~3cm, 相互交叉呈篩狀, 保證皮膚的血液供應和皮下引流通暢。

2、凡士林紗條引流:邊切邊填入引流紗條, 以免失血過多。 皮下組織不宜廣泛分離, 以免造成大面積壞死。

3、生理鹽水換藥:每天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

如病變擴散, 隨時補充切口, 務使引流安全、通暢, 無出血傷口不必填塞。

二、抗生素治療

同時選用兩種抗生素聯合應用, 靜脈滴注給藥, 通常可用青黴素類和頭孢菌素類。 以後根據細菌對藥物的敏感試驗結果, 更換抗生素。

三、支持治療

加強嬰兒營養, 注意補充熱量和維生素C。 必要時給予新鮮全血、血漿或人血白蛋白的輸入, 肌內注射維生素K, 以提高患兒的抵抗力和促使傷口癒合。

新生兒皮下壞疽的飲食注意事項:

加強母乳餵養, 平時應讓母親多吃富含纖維素的穀類、菜類, 少吃脂肪、膽固醇含量過高的動物油脂、內臟以及其他含糖量過高的食物。

多食用可提高免疫力的食物, 如山藥、香菇、獼猴桃、無花果、蘋果、沙丁魚、蜂蜜、牛奶、豬肝等等,

以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