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癱是一種極難治癒的疾病, 而且由於兒童年幼不能表達, 通常人們會忽略很多細節, 導致腦癱沒有及時的發現, 拖延的病情, 所以腦癱的治癒率取決於家長發現小兒腦癱的時間。
研究證明, 腦組織在嬰兒早期, 尤其是在新生兒期, 尚未發育成熟, 還處於迅速生長發育階段, 而腦損傷也處於初期階段, 異常姿勢和運動還未固定化, 所以, 這一時期腦的可塑性大, 代償能力高, 恢復能力強。 在這一時期及時治療, 可得到最佳治療效果, 可能變不治之症為可治之症。 研究表明:新生兒腦重340一400g,出生後6個月達800g;3歲前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達60%;6歲前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達90%。
大腦的功能也會隨之同步發展, 新生兒視、聽、味、嗅、觸覺均已發育。 嬰幼兒隨年齡增長, 運動功能、語言功能、社會適應、社會交往能力、認知、記憶、思維能力不斷增強, 表現出不同的個性、氣質。
因此這個階段是小孩康復訓練的最佳時期, 家長應該多注意小孩的情況.。 如在仰臥位時給孩子穿衣, 屈曲他的身體或擁抱他時感到困難。 鬆軟:嬰兒的頭頸鬆軟抬不起頭來。 將他懸空抱時, 他的四肢下垂。 嬰兒很少活動。 發育遲緩:學會抬頭、坐和運用雙手卻遲于同齡孩子, 可能用身體某一部分多於另一部分,
另外, 家長們須知, 功能的發展是需要干預刺激的, 在這個時期腦結構和功能對外環境有很強的適應性、可塑性和重組功能, 可塑性表現為變更性和代償性, 是對腦癱兒童進行干預的最佳關鍵期。 此時受損的大腦有可塑性, 大腦的功能可以重組, 年齡越小可塑性越強。
早期的干預刺激可以使腦癱兒童大腦的潛能得到最大的挖掘與開發, 缺少環境刺激可使腦神經在結構上功能上發育落後, 干預應愈早愈好, 與腦結構發育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