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子女會沿襲父母的缺點?反向認同的結果

人們對痛苦和恐懼的回避就是這樣:不要……不要……, 結果, 痛苦和恐懼總是牢牢地跟定你。

我還記得以前認識的一個很優秀的女性, 什麼都好, 就是談戀愛老是不成功。 原因說出來讓我們這班好友有點啼笑皆非:她要求不高, 只要不是禿頭的男人就行――結果是, 她談過和愛上的、最終又不了了之的三個男友, 無一不是禿頂男人。

好笑嗎?一點也不!當我們剛開始學自行車時, 心裡想著:不要撞到前面那棵樹上……不要……“, 結果, 准准的, 不偏不倚的直沖著那棵數撞將上去。

其實, 這就是一種反向認同的結果。 這種反向認同,

通過自我暗示:不要……不要……但是, 在潛意識中記得的是:要……要……, 最終, 認同或同化得以形成。

害怕變成媽媽那樣的人的女孩, 其實, 是投射了一個——不能接受的自己:焦慮, 挑剔、依賴——然後害怕拒絕這個自己。 害怕和拒絕其實就是一種反向的認同——不喜歡媽媽這樣的性格但是卻被同化, 並使得這樣的性格成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舉個例子:你正走在路上, 前面有一隻狗出現了, 它也看見了你, 沖你汪汪叫了幾聲。 你有些擔心, 於是撿起一根棍子, 準備自衛。 狗見你舉起一根棍子, 以為你要打它, 它叫得更凶了, 並做出一副要撲過來咬你的駕駛。 於是, 你把棍子打過去, 狗撲過來, 一場人狗大戰上演了——你的擔心果然變成了現實。

這裡面就是一個反向認同的原理:狗見到人,

是因為害怕和自衛才叫的, 狗將恐懼傳遞出去。 但是如果人不怕狗的這種恐懼, 即不認同這種恐懼, 就大搖大擺走過去了, 這是不認同, 不理睬。 但是假如人也害怕狗, 尤其是當狗汪汪叫的時候, 狗的恐懼就被人完全接收到, 或者說人內心的恐懼完全被狗所喚起, 這時候人如果掉頭就逃跑了, 這是對恐懼的直接認同;但是假如人明明害怕, 卻裝出一副不害怕而且還拿著“武器”的強悍樣子, 這就是反向認同, 即對恐懼的反向表達——我害怕, 這樣, 就和狗一樣了, 兩個都恐懼, 都防衛, 結果當然是戰爭了。

玩笑點說, 凡是叫得凶的狗, 往往都是那些本性非常脆弱的或有創傷的狗, 比如經常被同伴欺負或被主人打罵。

這樣的狗看起來凶, 其實, 只是嚇唬人的而已。 假如, 你不認同它的恐懼, 不理睬它, 就從它面前坦然走過, 可能啥事也沒有。 你認同了它, 認同了它的恐懼(其實也是喚醒了人自己內心的過度恐懼, 例如小時候被狗咬過), 那當然你也會恐懼。 罪不在狗, 而是在於你自己內心沒有處理好的恐懼。 其實對那個與媽媽過度認同的女孩也是同理。

反向認同常常發生在父母與子女之間, 也發生在伴侶的選擇上。 例如, 一個男孩子挑選女友時, 他會想:嗯, 我不喜歡媽媽的強勢, 所以, 我要找一個小鳥依人的妻子!其實, 這就是對母親的反向認同, 最後他可能真的找到一個特別溫柔聽話的妻子, 但是他本人卻極有可能成為母親那樣具有控制欲的丈夫——這就是對母親的認同;

再例如, 一個女孩子找丈夫, 她會想:對, 我非常不能接受我父親那樣懦弱和唯唯諾諾的男人, 我要找一個很Man的丈夫, 這其實也是一個女孩對父親的反向認同, 當她找到這樣的丈夫後, 很有可能她自己會越來越變得缺乏主見, 最終變得和父親一樣懦弱和唯唯諾諾——這是對父親的認同。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家庭中出生, 在家庭中長大, 與父母的認同是不可避免的——無論好性格還是不好的性格, 這一點首先需要你學習嘗試著接受。 其次, 對媽媽的態度可以採取不迎不拒, 順其自然, 為所當為的態度。 當這種對媽媽認同的恐懼感受出現時, 不要一味地放大這種感受,

而是要學會與這種感受共處, 嘗試與自己內心的這只“恐懼的大狗”做朋友, 多和自己的內心溝通和對話。 最重要的是, 對母親的反向認同需要你的有力覺察和管理, 如果成為了生活和人際關係的障礙, 就需要用專業的方法去處理一下了。

心理學觀點:

人格面具理論認為, 反向認同不是好事。 反向認同意味著面具的分裂和壓抑。 當事人有一個客體面具, 因為不認同, 所以沒有轉換成主體面具, 一直擱置不用, 但它沒有因此而消失。 同時, 他發展出一個與之相反的面具, 作為主體面具來使用, 用起來得心應手。 這兩個面具互相對立, 互相對抗, 一個表現在外, 一個處於壓抑狀態。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