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瘺的中醫治療其治療方法, 可以歸納為消、托、補三大法則, 臨床上應根據病情不同而靈活運用。 如在治療肛門直腸癰疽中, 可根據其發病過程中的不同階段, 分別以消、托、補三法治療, 這是運用這一治療總則的典型。
內治法的三個總則
消法:
這是用消散的藥物, 使初起的肛周癰疽和炎性外痔等得到消散, 免受潰膿和切開之苦。 此法適用于沒有成膿的肛周癰疽、炎性外痔、血栓外痔和肛裂等病。 但具體用法是極其靈活的, 因為各種疾病的病因不同, 病的性質也各不相同, 所以, 治療方法也必須因病而異。
如有表邪者宜解表, 裡實者宜通裡, 熱毒蘊結者應清熱解毒, 寒邪凝結者應溫通, 氣滯者要行氣, 血瘀者要活血化瘀等。 同時, 還需根據病人體質的強弱, 癰疽所屬的不同經絡, 靈活施治。
凡未成膿者, 可以內消, 即使不能內消, 也可移深出淺, 轉重為輕;如膿已成, 則不可用內消之法, 以免養膿為患, 毒散不收, 血氣受損, 膿毒內蘊, 反會侵蝕好肉, 潰爛後難於收斂。
托法:
這是用補益氣血的藥物, 扶助正氣, 托毒外泄, 以免毒邪內陷。 此法適用于肛周膿腫中期, 正氣虛弱, 毒邪偏盛, 不能托毒外透, 肛周癰疽外形平塌, 根腳散漫, 難潰難腐的虛證。 如毒氣盛而正氣未衰者, 可用透膿的藥物, 促其早日泄出膿毒, 腫消痛減, 以免膿毒旁竄, 造成後患。
補法:
這是用補益的藥物, 恢復正氣, 助養患處新生, 使瘡口、瘺口早日癒合。 此法適用於老年體虛, 氣血虛弱, 潰瘍後期, 或肛腸疾病術後, 熱毒已去, 病灶巳除, 而精神衰疲, 元氣虛弱, 膿水清稀, 瘡口難斂者, 以及便血和脫垂等病人。
凡氣血虛弱者, 宜補養氣血, 凡脾胃虛弱者, 宜理脾和胃, 凡肝腎不足者, 宜補養肝腎等。 但在毒邪未盡的時候, 切勿早用補法, 以免病邪內蘊, 久而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