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痛證病機解

疼痛是組織損傷或潛在組織損傷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覺和情感體驗, 是患者的主觀感受。 任應秋雲:“身體內外發生一種難於忍受的苦楚, 叫做痛;痛而帶有一些酸感的, 叫做疼。 ”疼痛可發生於患病機體的各個部位, 既可出現於多種急慢性疾病中, 也可以單獨出現。 究其病因病機, 歷代醫家多從“不通則痛”、“不榮則痛”、“諸痛屬心”論治。

不通則痛

不通則痛是指由於外感之邪、寒凝、氣滯、痰阻、血瘀等致經脈閉阻不通, 陰陽之氣相搏, 氣血逆亂, 攻沖經脈而出現疼痛。

中醫學認為人身經脈流行, 氣血環轉, 上下內外,

無有已時。 如是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養, 病邪不著, 則何痛之有?“不通則痛”雖為後世醫家之語, 而實源于《黃帝內經》, 如《素問·舉痛論》雲:“經脈流行不止, 環周不休。 寒氣入經而稽遲, 泣而不行, 客於脈外則血少, 客於脈中則氣不通, 故卒然而痛。 ”此為寒邪客於脈中, 氣不通則痛。 “熱氣留於小腸, 腸中痛, 癉熱焦渴, 則堅幹不得出, 故痛而閉不通亦。 ”此為熱邪客於腸中, 煎灼津液, 陰虛便不得出而痛。 《素問·五臟生成篇》曰:“臥出而風吹之, 血凝於膚者為痹, 凝於脈者為泣, 凝於足者為厥, 此三者, 血行而不得反其空, 故為痹厥也。 ”此為臥起外出, 感受風邪, 阻滯經脈致痛。 《靈樞·五邪》雲:“邪在肝, 則兩脅中痛, 寒中, 惡血在內, 行善掣, 節時腳腫。 ”此是瘀血阻滯經脈,
氣血運行不通而痛。 臨床中刺痛、脹痛、重痛、絞痛、竄痛、固定痛以及外傷性疼痛的病機皆屬此類, 故可以按照“不通則痛”論治。

不榮則痛

不榮則痛是指因各種原因導致的氣、血、陰、陽虛損, 使臟腑、經脈失于溫煦、滋潤、濡養而發生的疼痛。

中醫學認為人體經脈正常運行, 有賴於陽氣的溫煦, 陰津的滋潤。 這樣才能“正氣存內, 邪不可幹”, 則痛何來?反之如果氣血陰陽虛損, 則人體陰平陽秘的和諧狀態被破壞, 病自來矣。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雲:“血氣皆少則無須, 感於寒濕則善痹, 骨痛爪枯也。 ”“血氣皆少則喜轉筋, 踵下痛。 ”這就是指氣血虛損, 無以濡養、溫煦經脈所致的疼痛。 《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客于背俞之脈, 則脈泣, 脈泣則血虛, 血虛則通。

”此是機體血虛不能濡養經脈而導致的疼痛。 《素問·舉痛論》雲:“厥逆上氣, 陰氣竭, 陽氣未入, 故卒痛死不知人”此是陽微陰竭而致痛。 臨床上空痛、隱痛、痛而喜按者, 皆屬此類, 因此可以按照“不榮則痛”論治。

諸痛屬心

諸痛屬心是指大多數疼痛可歸因於心。 中醫學認為心主血脈、心主神明, 神隨血脈布散於周身, 正如《靈樞·本神》說:“心藏脈, 脈舍神。 ”《靈樞·營衛生會篇》說:“血者, 神氣也。 ”故諸痛屬心是通過心主血脈與心主神明實現的。 《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 ”說明了心主神明的功能。 《黃帝內經素問》雲:“心寂則痛微, 心躁則痛甚, 百端之起, 皆自心生, 痛癢瘡瘍, 生於心也。 ”《素問·至真要大論》雲:“諸痛癢瘡, 皆屬於心。 ”均說明痛的產生與心有密切的關係。

故臨床治療疼痛性疾病皆可適當選用引藥入心經的藥物, 有助於療效的提高, 尤其是在針灸治療中對於疼痛性疾病選用心俞, 可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故臨床中對於應用“不通則痛”、“不榮則痛”的原則治療的同時, 可同時按照“諸痛屬心”的原則論治。

總之, 疼痛是臨床常見的自覺症狀之一, 其部位可遍及全身, 臨床治療中應從治病求本的原則出發, 本著“不通則痛”、“不榮則痛”、“諸痛屬心”的病因病機進行辨證論治, 以提高臨床療效, 解除病人痛苦。

相關文章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