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組織損傷或潛在組織損傷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覺和情感體驗, 是患者的主觀感受。 任應秋雲:“身體內外發生一種難於忍受的苦楚, 叫做痛;痛而帶有一些酸感的, 叫做疼。 ”疼痛可發生於患病機體的各個部位, 既可出現於多種急慢性疾病中, 也可以單獨出現。 究其病因病機, 歷代醫家多從“不通則痛”、“不榮則痛”、“諸痛屬心”論治。
不通則痛
不通則痛是指由於外感之邪、寒凝、氣滯、痰阻、血瘀等致經脈閉阻不通, 陰陽之氣相搏, 氣血逆亂, 攻沖經脈而出現疼痛。
中醫學認為人身經脈流行, 氣血環轉, 上下內外,
不榮則痛
不榮則痛是指因各種原因導致的氣、血、陰、陽虛損, 使臟腑、經脈失于溫煦、滋潤、濡養而發生的疼痛。
中醫學認為人體經脈正常運行, 有賴於陽氣的溫煦, 陰津的滋潤。 這樣才能“正氣存內, 邪不可幹”, 則痛何來?反之如果氣血陰陽虛損, 則人體陰平陽秘的和諧狀態被破壞, 病自來矣。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雲:“血氣皆少則無須, 感於寒濕則善痹, 骨痛爪枯也。 ”“血氣皆少則喜轉筋, 踵下痛。 ”這就是指氣血虛損, 無以濡養、溫煦經脈所致的疼痛。 《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客于背俞之脈, 則脈泣, 脈泣則血虛, 血虛則通。
諸痛屬心
諸痛屬心是指大多數疼痛可歸因於心。 中醫學認為心主血脈、心主神明, 神隨血脈布散於周身, 正如《靈樞·本神》說:“心藏脈, 脈舍神。 ”《靈樞·營衛生會篇》說:“血者, 神氣也。 ”故諸痛屬心是通過心主血脈與心主神明實現的。 《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 ”說明了心主神明的功能。 《黃帝內經素問》雲:“心寂則痛微, 心躁則痛甚, 百端之起, 皆自心生, 痛癢瘡瘍, 生於心也。 ”《素問·至真要大論》雲:“諸痛癢瘡, 皆屬於心。 ”均說明痛的產生與心有密切的關係。
總之, 疼痛是臨床常見的自覺症狀之一, 其部位可遍及全身, 臨床治療中應從治病求本的原則出發, 本著“不通則痛”、“不榮則痛”、“諸痛屬心”的病因病機進行辨證論治, 以提高臨床療效, 解除病人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