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人總寧願相信自己不夠努力卻不承認自己笨?

為什麼人們寧可承認自己不夠努力, 卻不願承認自己智力(Intelligence)有所不足?

從某種意義上, 人像是一個偵探, 在不斷對事情發生的原因進行總結歸納。 不同的人在對事情結果的歸因方式上確實存在著系統性的差異。 最基本的差異有三個:

1、外在原因和內在原因。 事情搞砸了, 如果你覺得是別人的錯, 那是外在歸因。 如果你覺得是自己的錯, 那是內在歸因。

2、穩定的原因和不穩定的原因。 事情搞砸了, 如果你覺得是智商問題, 那是穩定的原因, 如果你覺得是努力問題, 或者時運不濟, 那是不穩定的原因。 因為努力可以改變,

時運也會變化, 但智商卻很難變化。

3、可控的原因和不可控的原因。 事情搞砸了, 如果是努力不夠的原因, 那是你自己能夠控制的。 如果是智力的原因, 那就不是你能控制的了。

對成功和失敗的不同歸因方式會影響人的自尊。 如果把成功歸為內在的, 穩定的, 可控的原因, 人的自尊就會得到提升, 產生“老子就是牛逼”的感覺。 如果把失敗歸為內在、穩定、不可控的原因, 人的自尊就會收到打擊, 產生“老子就是擼sir”, 的感覺, 並產生抑鬱情緒。

現在回到題主的問題。 “為什麼人們寧可承認自己不夠努力卻不願承認自己智商不如別人?”是因為大部分時候, 我們的歸因方式, 會自動為保護我們的自尊服務。 努力和智商都是內在原因,

但努力通常被認為是不穩定的可控的因素, 把失敗歸為自己的努力, 你常常會有“我分分鐘就能迎頭趕上”的錯覺, 不會太傷自尊。 而智商通常被認為是穩定、不可控的因素。 把失敗歸因為智商, 你會產生"再努力都沒用"了的感覺。 這對自尊是極大的打擊。

所以, 當自己失敗而別人成功時, 大部分人會覺得, 嗯, 這是努力問題。 但是當自己成功而別人失敗時, 大部分人都會覺得, 嗯, 這是智商問題。 說到底, 這都是可恥的虛榮心在作怪啊。

1、 把失敗歸因為智商更有利於自尊還是歸因為努力更利於自尊?

我在答案中提到, 把失敗歸因為努力而非智力更有利於保護自尊。 而@陳浩和@Akatsuki Ryu的答案提到, 對於一些認為不努力比不聰明更丟人的人,

或者這樣的文化, 人們寧可把失敗歸因為不聰明而不願意歸因為不努力。 我覺得是有道理的。 怎麼樣的歸因更有利於自尊確實存在著個體差異和文化差異。 這和“歸因方式在大部分時候為我們的自尊服務”的假設並不相悖, 只是我們對不努力更有面子還是不聰明更有面子有不同的認識。 但我同時也認為, 題主所提到的現象更普遍些。

2、所有的歸因方式都為保護自尊服務嗎?

大部分時候是這樣。 但也不一定。 除了保護自尊, 我們的歸因方式還會與我們對自己、對世界的核心觀點, 即所謂的核心價值觀相一致。 當你堅定地認為自己是無能的失敗者的時候, 你更容易以自我否定而非保護自尊的方式進行歸因。

但這樣你就失去了心理對自尊的保護功能, 並經常陷入抑鬱當中。 一句話, 你可能病了。

3、對不同的事情我們都進行相似的歸因嗎?

當然不。 我們的歸因方式並不只是取決於心理加工傾向, 同樣取決於更多現實的證據。 當有更多證據告訴我們, 確實是我們智力不夠而不是努力不夠的時候, 再想騙自己都是不容易的。 但是, 在歸因為智力和歸因為努力都可以的模糊的情況下(這種情況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 很多人仍然會有自己的歸因傾向, 而這種歸因傾向是有個體差異的。 我說的是這個。 假如存在一個歸因為智力的證據和歸因為努力的證據各占50%的理想的平衡點, 大部分人仍然會表現出我在答案中描述的歸因傾向。

這是我這個答案的意思, 也是它的限度。

感謝大家的批評指正, 讓我能夠更深入地思考這個問題。 某種意義上, 我們所有的答案都是片面的, 至少對我自己的答案, 我常常有這樣的感覺。 好在片面之中也包含了部分道理, 這可能就是這些答案的價值了。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