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皮膚科>正文

毛髮上皮瘤

【概述】

毛髮上皮瘤(Trichoepithelioma)又名多發性丘疹性毛髮上皮瘤(Multiple papular trichoepithelioma), 囊性腺樣上皮瘤(epithelioma adenoid cysticum)。 此腫瘤系起源於毛髮的良性腫瘤。

【治療措施】

單發者可以手術切除, 較小損害可用電灼、冷凍或鐳射治療, 而多發者缺乏治療方法, 可試做皮膚磨削, 但易發生疤痕。

【病理改變】

多髮型和單髮型毛髮上皮瘤病理結構相同。 位於真皮的腫瘤由許多基底樣細胞團索組成, 在周邊的基底樣細胞排成柵欄狀, 中央排列為網狀為篩狀結構。 團塊週邊有明顯的纖維性間質包繞。 腫瘤內含多個角囊腫, 中心充滿完全形化物質。 囊腫周圍可有鈣沉積,

染色深藍, 如角囊腫破裂, 間質內可出現異物巨細胞反應。

【臨床表現】

可分兩型:多髮型和單髮型。

1.多髮型 較常見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多見於女性, 發病多在十幾歲之前。 皮疹特點沿鼻唇溝對稱分佈, 也可發生在鼻部、額部、眼瞼及上唇。 損害直徑在2~5mm之間, 為半球形透明的小結節, 表面光滑, 質地堅實, 數量十個至數百個不等。 小的損害可融合成較大結節。 有時可見毛細血管擴張。 損害可維持數年不變, 無自覺症狀。

2.單髮型 與遺傳無關。 發病年齡常在20~30歲左右, 面部好發, 腫物堅實、膚色, 直徑小於2cm。

【鑒別診斷】

多髮型在幼年時發病, 皮疹沿鼻唇溝兩側分佈, 為半球形透明小結節, 臨床有一定特徵性。 本病臨床應與扁平疣、皮脂腺瘤、汗管瘤、神經纖維瘤鑒別。

毛髮上皮瘤病理組織學與基底細胞癌相似, 幾乎不能區別。 須密切結合臨床方可確診。

單髮型毛髮上皮瘤臨床上需與色素痣、表皮囊腫、纖維瘤以及其他附件腫瘤區別。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