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口腔潰瘍的中醫治療

口腔潰瘍是一種最常見的反復發作的口腔黏膜潰瘍性損害, 多發於唇、頰、前庭溝、舌尖、舌側緣等處黏膜, 伴有銳痛。 一般7~10天痊癒, 但也有長期不愈或反復發作者, 故稱復發性口瘡。 本病的病因和發病機理還不十分清楚, 近年來認為它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在口腔黏膜上的表現, 與免疫和內分泌紊亂、胃腸道功能障礙、飲食不節、病毒感染、局部刺激和精神心理因素有關。

臨床症狀

本病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生, 但以青壯年多見, 其中28~45歲的女性尤甚。 症狀可分三期。 初期:大約1~3天, 可見口腔黏膜充血、潮紅, 出現散在的粟粒狀、針尖大小的紅點。

進展期:大約3~7天, 紅點很快破潰, 形成圓形潰瘍, 周圍伴有紅暈, 基底平坦, 表面覆以灰黃色的假膜, 有自發性灼痛感, 遇冷、熱、酸、甜、鹹、辣等刺激時疼痛加劇, 影響進食和說話。 痊癒期:大約7~10天, 表現為上述症狀緩解, 漸漸潰瘍癒合, 不留疤痕, 但易反復發作。

用藥方法

1、全身治療

熱邪熾盛:即“實火”, 除口腔潰瘍的症狀外, 還有面赤唇焦、煩躁口渴、胸膈煩熱、咽喉疼痛、便秘、尿赤, 舌紅苔黃、脈數等症狀, 可用涼膈湯。 功效主治:瀉熱通便。 方藥組成:大黃9克(後下), 芒硝6克(沖服), 甘草6克, 黃芩9克, 梔子6克, 連翹9克, 薄荷3克(後下), 淡竹葉9克, 蜂蜜少許。 水煎服, 每日1劑, 連服7劑為1個療程。 方中大黃、芒硝、甘草即調胃承氣湯, 瀉下熱結;黃芩、梔子清熱解毒;薄荷、淡竹葉清疏肺胃心胸之熱;蜂蜜緩急和中,

諸藥合用通便以瀉熱, 故稱“釜底抽薪”法。

腎陰虛:即“虛火”, 除口腔潰瘍的症狀外, 還有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消渴、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小便淋瀝、男性遺精、女性月經不調, 舌紅少津或少苔、脈細數, 可用六味地黃湯。 主治功效:滋陰補腎。 方藥組成:熟地黃24克(滋腎填精), 山萸肉12克(養肝腎), 幹山藥12克(益脾腎), 澤瀉9克(清泄腎火, 並防熟地之滋膩), 牡丹皮9克(清泄肝火, 並制山萸肉之溫), 白茯苓9克(淡滲脾濕, 以助山藥之益脾)。 水煎服, 每日1劑, 連服7劑為1個療程。 方中熟地黃滋腎填精, 山萸肉養肝腎, 幹山藥益脾腎, 澤瀉清泄腎火, 並防熟地之滋膩, 牡丹皮清泄肝火, 並制山萸肉之溫,

白茯苓淡滲脾濕, 以助山藥之益脾。 諸藥合用, 共奏滋陰補腎之功。

2、局部治療

自製口腔愈液:取北細辛6克, 生大黃、青木香各10克, 冰片3克, 共研成粗末, 浸於75%酒精(或高梁白酒)100毫升內7天, 備用。 用法:用時先用淡鹽含漱口腔, 再用消毒棉簽醮此藥水於口腔潰瘍瘡面(舌體、上齶、牙齦、頰黏膜), 稍施壓力。 避免把藥液醮于正常黏膜處。 每天2~4次。 一般2~5天顯效。 不良反應:尚不明確。 禁忌症:對酒精過敏者慎用。 注意事項:不可內服。

自製複方黃連散:取黃連31克, 青黛6克, 馬牙消1.5克, 冰片1.5克, 共研為細末。 用法:漱口後, 撒於患處, 每天3~4次。 不良反應和禁忌症暫未發現。 注意事項:不宜同時使用溫補類中藥。

自製養陰生肌散:取石膏、黃柏、白芷、甘草、雄黃、薄荷、蒲黃、青黛、冰片各等份,

將前7味藥共研為細末, 過7號篩, 再依次與後2味藥配研均勻。 用法:漱口後, 取本品適量, 撒於患處, 每2小時1次。 不良反應、禁忌症、注意事項同上。

錫類散:本品由象牙屑、青黛、壁錢炭、人指甲(滑石粉制)、珍珠、冰片、牛黃組成, 具有解毒化腐的作用。 用法:取適量撒於潰瘍面, 每天1~2次。 不良反應、禁忌症、注意事項同上。

雙料喉風散:由珍珠、人工牛黃、冰片、黃連、山豆根、甘草、青黛、人中白(煆)、寒水石組成, 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促進潰瘍癒合的作用。 用法:漱口後, 噴於潰瘍處, 每天3~4次。 不良反應尚不明確。 禁忌症:脾虛便溏(解爛便)、風寒感冒(症見惡寒發熱、無汗、鼻流清涕)者禁用;兒童年老體弱者慎用。 注意事項:忌煙、酒、辛、辣、魚腥食物, 不宜在用藥期間同時服用溫補性中藥;噴藥時不要吸氣以免把藥粉吸入氣管。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