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風疹的中醫論治

風疹以5歲以下小兒為多見。 其症以發熱、咳嗽、全身出現細沙樣皮疹, 伴耳後枕部瘰鬁為特徵, 常在冬春季節流行。

病因病機

由風熱時邪引起, 邪氣由口鼻而入, 郁于肺衛, 蘊于皮腠, 正邪相爭, 鬱而發熱;邪氣入肺則咳, 傳脾則腹痛而瀉泄;邪氣與氣血搏結, 熱毒熾盛, 則發熱而渴, 疹色鮮紅, 若正氣抗邪外達, 疹毒外透, 隨之邪毒亦解, 熱退疹消而安。

證候特點

初起發熱、流涕、咳嗽, 或牙痛, 偶爾咽喉疼痛、腹痛、嘔吐、瀉泄。 一二天后出疹。 皮疹從頸部開始發生, 1日內遍佈全身, 面及四肢遠端稀疏, 軀幹部密集。 疹色淺紅,

細如沙粒;有癢感。 舌苔薄白, 脈浮數。

審因論治

風熱時邪外襲, 傷于肺衛, 故發熱、咳嗽、流涕。 邪氣下迫胃腸, 則腹痛嘔瀉。 咽喉乃肺胃之門戶, 風熱夾毒客之, 經氣鬱滯故痛。 風熱毒邪入營, 現于肌膚皮絡, 則疹發。 脈浮數乃風熱在表之征。 其治宜疏風清熱透邪外達, 自擬疏風消毒飲。

處方:蟬衣6克, 荊芥6克, 防風6克, 連翹6克, 牛蒡子6克, 升麻5克, 赤芍5克, 甘草5克。 若熱毒盛者, 加梔子、黃芩、玄參;嘔者加半夏、黃連;後項瘰鬁者, 加貝母、射干。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