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婦科>正文

黃體囊腫的發病原因和機制

妊娠婦女有形成黃體囊腫的傾向。 正常和妊娠期黃體直徑小於2cm, 若黃體直徑達2~3cm, 稱囊狀黃體;直徑大於3cm, 則稱黃體囊腫。 當囊狀黃體或黃體囊腫退變時, 轉變為玻璃樣變的結締組織, 但仍保持囊腔及囊腔內液體, 其直徑在2~3cm, 稱囊狀白體。 直徑大於3cm稱白體囊腫。 卵巢黃體囊腫可由於某種原因引起囊腫破損、出血, 嚴重者可引起急腹症。

(一)發病原因

1。 黃體囊腫發病因素

①供應黃體的血管、淋巴系統發生了紊亂;

②由於植物神經系統的影響, 使卵巢功能變化或卵巢酶系統功能過度增強, 造成凝血機制障礙, 呈出血傾向。

因黃體出血過多形成黃體血腫, 待血液吸收後清液滯留于黃體腔內, 使黃體直徑增大;

③垂體促性腺激素過度分泌, 促使黃體過度發育。

2囊腫分類

①功能性囊腫:類囊腫在生育年齡的女性最為常見, 發生在排卵週期的育齡婦女, 有卵泡囊腫、黃體囊腫、黃素囊腫、多囊卵巢, 是由於內分泌機能失調、促黃體素分泌不足、藥物刺激等造成的過度生理性反應所致。

②出血性囊腫:有時濾泡囊腫及黃體囊腫生長過速, 造成卵巢的組織牽扯而裂開流血。 這些血液因沒有出口出去而積在卵巢裡, 就稱為出血性囊腫。

③漿液性上皮囊腫及黏液性上皮囊腫:在觀察三個月後, 仍然存在的囊腫有可能是屬於上皮卵巢囊腫, 而非功能性囊腫。

(二)發病機制

1。 肉眼形態 黃體囊腫為發生于單側卵巢的孤立性囊腫, 表面光滑, 呈琥珀色, 直徑很少大於4cm, 罕見超過8cm。 但文獻曾有報導達11cm。 單房性, 壁薄, 半透明。 切面可見中央腔內含有淡黃色、嗜紅色液體或凝血塊, 囊壁部分或全部為黃色, 有時捲曲成花環狀。

2。 組織形態 成年女性黃體大小外觀差異很大。 排卵後, 黃體血腫立即封閉。 如囊性黃體持續存在, 或囊體血腫含血量較多, 都可致黃體囊腫。 妊娠期和非妊娠分為兩種。

1、粒層黃體囊腫:此種最為常見, 來自黃體的血腫, 可發生於育齡期。 直徑2.5~6cm不等, 最大可達11cm;大於4cm的少見, 囊腫向卵巢表面突起, 早期可似血腫, 卵巢表面呈紅褐色, 內為透明或褐色漿液, 囊壁淺黃色, 呈特徵性花環狀。

2、卵泡膜黃素囊腫(黃素化卵泡膜囊腫)此囊腫也稱高反應黃體, 出現於視丘—垂體機能障礙, 濾泡不排卵, 也未破裂, 故純屬黃素化的閉鎖濾泡狀改變。 雙側黃素化卵泡囊腫, 在臨床上具有重要意義, 因其常伴有滋養葉細胞病變(水泡狀胎塊, 絨毛膜癌)。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