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沐足致病了如何治療?

近年來, 各地興起沐足保健。 沐足可清潔足部, 改善足部血液迴圈, 消除足部和全身疲勞, 還可以按摩足部穴位而起保健作用。 然而, 由於沐足從業人員資質、清潔衛生、環境因素等方面的原因, 加上有關部門監管方面的欠缺, 以致沐足致病而到醫院就診的案例不斷增多。

足癬

主要為致病性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曲毛癬菌等)通過沐足的水、水盆、擦足毛巾、服務員的手等媒介感染所致。 上述媒介溫暖潮濕, 如消毒不嚴, 容易滋生真菌。 臨床症狀有瘙癢、脫皮、水泡和糜爛等, 併發細菌感染時可有化膿、滲液和發臭等。

用藥參考:1.可用克黴唑癬藥水塗於患處, 每天3至4次;或用癬敵軟膏外塗, 每天3至4次。

2.瘙癢嚴重影響睡眠者, 可口服撲樂敏片4毫克(睡前服)。

3.繼發細菌感染者, 可口服紅黴素(或麥迪黴素)片0.5毫克, 每天3至4次;或氟呱酸膠囊0.4克, 每天2次(早晚1次);或頭孢拉啶膠囊0.5毫克, 每天3至4次。

甲溝炎

主要為腳指甲緣原有輕微損傷, 或沫足時修整腳指甲不慎損傷甲溝感染細菌(大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 臨床症狀輕者有紅、腫、熱、痛(觸痛明顯);重者可有滲液、化膿、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和畏寒發熱等。

用藥參考:1.輕者可用碘伏或75%酒精塗於患處, 每天3至4次;或用紅黴素軟膏外搽, 每天3次。

2.重者可先用雙氧水沖洗患處, 再塗碘伏、75%酒精或紅黴素軟膏, 同時口服抗菌藥物(如紅黴素、麥迪黴素、氟呱酸或頭孢拉啶等,

用法同上)。

3.有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者可同時口服撲熱息痛片0.5克, 必要時到醫院就診。

皮膚松脫

主要為長時間(半小時以上)浸泡足部, 導致足部皮膚脫脂、角質層疏軟並與真皮分離所致, 這在使用某些中藥沐足液時尤其如此。 臨庋症狀為在沐足後局部皮膚出現鬆軟、發白、片狀脫落;無疼痛、瘙癢等感覺:在此基礎上搔傷, 擦傷則易導致出血和感染。

用藥參考: 1.可外塗甘油(或萬花油等油性藥水)以保護局部, 防止皮膚水分蒸發而出現乾燥、皸裂和疼痛。

2.不慎損傷後可用碘伏消毒(不能用75%酒精, 以免更加乾燥疼痛), 再外用止血貼, 同時口服複合維生素B片每次2片,

維生素C片0.2克以促進傷口癒合。

3.併發感染者可在進行上述治療的同時口服上述抗菌藥物。

軟組織切傷

主要為沐足修腳時不慎切傷局部軟組織所致。 有的服務員在給顧客沐足時也給顧客修腳, 以切除腳掌、腳跟和腳趾等處增厚的皮膚;但由於技術不熟練、光線不足等原因, 切除面積過深、過寬, 形成刀傷, 導致出血。

用藥參考:1.對於切口較小、出血量較少的傷口, 可用碘伏(不用75%酒精)塗於患處, 然後外用止血貼(不能用抗菌、止血藥撤於患處, 以免影響傷口癒合和導致藥物過敏)。

2.最好在口服上述抗菌藥物的同時口服複合維生素B片、維生素C片(劑量同上), 以促進傷口癒合。

3.切口較大、出血量較多者應到醫院就診。

心理依賴徵候群

主要為經常沐足、對沐足時的優越感、環境氛圍和沐足後的舒適感產生心理依賴所致。 臨床症狀為沐足後對沐足念念不忘, 浮想聯翩, 嚴重時出現頭暈、目眩、精神不振、足部發癢、發冷等幻覺;一旦再次沐足症狀消失, 因此不斷尋找沐足機會, 影響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

用藥參考:1.可口服穀維素片至20毫克, 每天3次;或同時口服安定片2.5毫克, 每天3次(或睡前1次, 駕駛機動車輛者慎用)。

2.口服複合維生素B片或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製劑(如“金施爾康”、“21金維他”、“善存”等), 以增強神經系統機能。

3.必要時到心理諮詢機構諮詢或求助於心理醫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