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孩為什麼喜歡“沒大沒小”?

只有家裡有個一兩歲的小傢伙, 你才會知道他有多萌:有時, 他拿起一個凳子形狀的小玩具, 各種嘗試, 想要一屁股坐上去, 就好像不知道這麼小沒法坐;或者他拿起跟自己一般大小的布娃娃, 試圖塞進跟他腦袋般大小的玩具車裡;有時他嘗試把自己的小腳丫穿進爸爸的皮鞋裡, 大大的鞋子老是不聽話地掉, 而他卻還鍥而不捨地努力……

經過了各種認真嘗試還是失敗, 這時的他可能會有些不好意思, 也可能像什麼都沒發生, “搞不定拉到”, 還可能會生氣甚至哭鬧起來。 在一旁觀看的你可能覺得小傢伙鍥而不捨很可愛或者很傻,

卻意識不到自己也是這麼過來的。 每個人小時候可能都要經歷這麼一個“沒大沒小”的階段。

你不知道的“尺度誤差”

在心理學上, 這種現象叫“尺度誤差”(Scale Error)。 這是由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裘蒂•德洛克(Judy S. DeLoache)等人於2004年提出的,

德洛克等人首次在實驗室情境下誘發了這一現象。 在給一批18-30個月大的孩子玩過一些正常大小的, 他們可以自由進出、玩耍大滑梯、兒童椅和兒童汽車後, 接著給他們換成一模一樣的滑梯、兒童椅和兒童汽車的微縮玩具版, 小到只能拿用手玩。 幾乎一半(25/54)的孩子都不自覺地表現出了尺度誤差:他們有的想從玩具滑梯上滑下去, 有的反復擺正玩具小椅子想要坐上去,

還有的想拉開車門鑽進玩具小車裡。 當他們發現這些嘗試都不可能時, 還會流露出困惑、不開心的表情。

“尺度誤差”現象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並不鮮見。 美國西北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爾•羅森葛籣(Karl S. Rosengren)等人請志願參與實驗的父母觀察自己的孩子在自然情境下的尺度誤差現象。 他們發現, 這些13–27 個月大的嬰兒除了一個以外, 其餘所有的孩子至少都犯過一次尺度誤差, 在6個月的時間裡他們犯尺度誤差的平均頻率是3.2次。 網路調查也得到了類似結果, 父母報告自己的孩子幾乎每天都會有尺度誤差現象, 不過在幼稚園中班時期, 這種錯誤呈現下降趨勢。 可見, 這還真不是某些個別孩子的個別行為。

生活經驗的影響?

為什麼小傢伙會犯這種錯誤呢?你可能會想,

是不是這時候的孩子還不能正確判斷物體大小?其實不然。

一般來說, 人要做出一個適當的行為, 需要幾個方面能力的協調。

一是知覺、表徵能力:能否準確判斷大小、形狀等事物外部特徵並進行心理表徵;

二是動作和執行能力:能否通過自身的運動來實現與知覺相符的目標;

此外, 還需要人的抑制能力:用來排除可能干擾行動的各種“誘惑”。

近來認知神經科學實驗發現, 表徵與執行是在神經上相互分離的兩個系統。 ……加入抑制能力的作用。 在一個事件中, 如果出現了外在干擾而抑制能力不夠強, 那麼這兩個系統的資訊就不能協調, 從而不能實現有效的行動。

對這些小傢伙來說, 知覺能力並沒有問題。

研究早已發現, 1歲的寶寶的視知覺能力發展已經到一定水準了, 他們能準確地分辨出物體的大小、形狀和相對距離。 而他們具有的動作能力也足夠 hold 住大大小小各種玩具。 那麼顯然, 問題出在了抑制能力上。 在3-4歲以前, 孩子大腦發育不成熟, 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要強於抑制過程, 抑制能力比較有限。 他人的期待、當時的情緒以及一些自身具有傾向都較容易對兒童產生干擾, 導致動作偏離了原來的知覺。

那麼在尺度誤差中, 是什麼“誘惑”了幼兒, 導致了他們背離了他們相對準確的知覺呢?德洛克等人認為個人經驗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日常生活中, 嬰幼兒積累了一些與大物體玩耍、互動的經驗, 並建立了與大物體相聯繫的行為模式。

比如, 他們知道, “凳子——坐”, “滑梯——滑行”, “帽子——戴”等等。 當面對一些與大物體高度相似的小物體時, 相應的行為模式就會啟動。 而這時的孩子如果不能對此進行有效地抑制, 因而就會背離他的視知覺判斷而做出不恰當的反應。 因此可以推測, 在和玩具小凳玩耍, 孩子受到之前與大凳子玩耍的經驗影響, 於是也要和小凳子做同樣的遊戲。

強大的“功能性推理”傾向?

這個解釋看起來很完美, 似乎說明了孩子能夠隨情境的變化進行“經驗遷移”, 並且這種經驗遷移的意圖是那麼強烈, 以致於壓倒了他的知覺認知。

但真是這樣嗎?

2011年, 美國佛蘭克林與馬歇爾學院心理學教授克裡斯塔•卡斯勒(Krista Casler)等人用1.5歲—3.5歲的孩子進行實驗。 研究發現:對於一些孩子完全沒見過的陌生物體,也會出現尺度誤差,而且出現尺度誤差的方向也不局限在“大入小”,也就是把正常大小物體放入微小物體中,還有“小入大”的情況,他們嘗試著把微小的物體放入大物體中。這些都說明了即使不存在與正常的大物體互動的經驗,嬰幼兒仍然會犯尺度誤差錯誤。

由此,卡斯勒等人提出了功能性推理(teleofunctional bias)是犯尺度誤差行為的核心。功能性推理是指兒童擁有的將存在物體都視為有目的和功能的傾向,在兒童的早期就已經開始發展。這種傾向促使他們將人造物品、自然界中有生命的,以及無生命的物體,都理解為出自於其他主體有意圖的設計,是有目的的。也就是說,當孩子看到一個物品時,不管他認得不認得,不管大小、都會激起他們對於其功能的興趣。這幾乎是自動化的、無需意志努力的,也不是這個階段的孩子能有意抑制的。

因而,在尺度誤差情境中,儘管孩子能夠準確地觀察到小凳子有多大,但對於功能的興趣使他不自覺地想要嘗試屬於凳子的“坐”的基本功能。

既然尺度誤差的根源是功能性推理,而不是知覺缺陷,或者不僅是有限的抑制能力,那麼這樣一種錯誤是不是也會在成人身上發生呢?

在一些缺乏線索或模糊的情境下,成人也是可能犯類似的錯誤。經典的“功能固著”現象或許是個好例子。我們總會自覺地把某種功能賦予特定物體,難以克服“思維定勢”。

讓人們利用桌子上的東西把蠟燭固定到牆上,研究者發現很少有人會利用盒子當托板,因為他們總是擺脫不了“盒子是裝東西的”的思維定勢,想不到它居然可以用來托起蠟燭。從這個角度說,成年人還是沒長大的孩子,甚至比孩子更認死理。

研究發現:對於一些孩子完全沒見過的陌生物體,也會出現尺度誤差,而且出現尺度誤差的方向也不局限在“大入小”,也就是把正常大小物體放入微小物體中,還有“小入大”的情況,他們嘗試著把微小的物體放入大物體中。這些都說明了即使不存在與正常的大物體互動的經驗,嬰幼兒仍然會犯尺度誤差錯誤。

由此,卡斯勒等人提出了功能性推理(teleofunctional bias)是犯尺度誤差行為的核心。功能性推理是指兒童擁有的將存在物體都視為有目的和功能的傾向,在兒童的早期就已經開始發展。這種傾向促使他們將人造物品、自然界中有生命的,以及無生命的物體,都理解為出自於其他主體有意圖的設計,是有目的的。也就是說,當孩子看到一個物品時,不管他認得不認得,不管大小、都會激起他們對於其功能的興趣。這幾乎是自動化的、無需意志努力的,也不是這個階段的孩子能有意抑制的。

因而,在尺度誤差情境中,儘管孩子能夠準確地觀察到小凳子有多大,但對於功能的興趣使他不自覺地想要嘗試屬於凳子的“坐”的基本功能。

既然尺度誤差的根源是功能性推理,而不是知覺缺陷,或者不僅是有限的抑制能力,那麼這樣一種錯誤是不是也會在成人身上發生呢?

在一些缺乏線索或模糊的情境下,成人也是可能犯類似的錯誤。經典的“功能固著”現象或許是個好例子。我們總會自覺地把某種功能賦予特定物體,難以克服“思維定勢”。

讓人們利用桌子上的東西把蠟燭固定到牆上,研究者發現很少有人會利用盒子當托板,因為他們總是擺脫不了“盒子是裝東西的”的思維定勢,想不到它居然可以用來托起蠟燭。從這個角度說,成年人還是沒長大的孩子,甚至比孩子更認死理。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