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上, 發育不良痣的全稱為“發育不良痣綜合征”、“B-K綜合征”等, 英文名叫dysplastic nevus。 發育不良痣很容易被誤認為淺表播散性惡性黑色素瘤, 但二者卻有根本性的不同。 下面, 整形專家將為我們介紹發育不良痣的具體情況。
關於發育不良痣的發病機制與診斷方式, 專家介紹如下:
一、發病原因
可在兒童期出現。 約有1/3~1/5的發育不良痣組織學與惡性黑色素瘤相近。 細胞的不典型性和增殖與日光暴曬具有一定相關性。 此外, 有研究認為。 發育不良痣與11號染色體的部分缺失及睾丸生殖細胞腫瘤有關。 家族性惡性黑色素瘤和發育不良痣還與內分泌性腺體綜合征、自體免疫多腺體綜合征相伴發。
發育不良痣所存在的分化障礙可能具有一定的遺傳基礎, 內源性激素和外界環境促進了該病的發展。 對惡性黑色素瘤易患家族進行基因學分析認為是常染色體顯性疾病, 異常基因可能存在於1p35或9p21導致細胞週期酶p16/CDKN2A突變引起細胞分化異常。 另外, 在發育不良痣中紫外線誘導所產生的過多光化學產物可引起細胞惡性轉化。
二、發病機制
發病機制還不清楚。 異常基因可能存在於1p35或9p21導致細胞週期酶p16/CDKN2A突變引起細胞分化異常。 另外, 在發育不良痣中紫外線誘導所產生的過多光化學產物可引起細胞惡性轉化。
三、診斷
在臨床上發育不良痣為一組多色性的黑色素細胞痣, 其大小比普通痣要大(常超過5mm), 邊緣更加不清晰。 可位於全身各處, 但典型的部位在軀幹和四肢。 大體上看, 多數呈蛋樣外形, 常常在青春期出現, 但兒童亦可出現。 臨床上可出現兩種情況:
(1)患者可有個人的或家族的惡性黑色素瘤或家族性發育不良痣綜合征的病史。
(2)無此類病史, 稱之為散發的發育不良痣綜合征。
家族性發育不良痣綜合征具有明確的臨床病理特徵, 這個家族中的患者發生黑色素瘤的危險性增加。 但是散發的綜合征不夠明確, 黑色素瘤的發生率較小。 就處理而言, 發育不良痣本身並不是癌前期病變, 但它是黑色素瘤危險性增加的一個臨床標誌。
小編寄語:由於發育不良痣有一定的潛在危險, 因此, 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 患者最好早日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