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特點:
1、患兒,
男,
9歲。
2、發現雙下肢紫癜伴關節痛8天。
3、發病前1周有發熱、咽痛、腹痛、乏力、左眼澀痛。
4、口服雙氯芬酸鈉後出現皮膚紫癜。
5、關節痛尤以右肩、肘、雙膝、雙踝為主,
無晨僵,
無手近指、掌指、腕關節對稱性腫脹。
6、腰痛,
但腰部活動無異常。
初步診斷:
中醫:血證,
肌衄,
血熱妄行;西醫:過敏性紫癜。
治療:
口服清熱利濕解毒,
並口服維生素C、蘆丁等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
並靜滴抗生素以抗炎治療。
住院經過:
入院後化驗:尿系列,
便常規+OB,
BUN、Cr,
電解質,
肝功+HBsAg,
ESR:36mm/h,
ASO>800,
CRP>10,
RF(-),
WBC:14.0×109/L ,
GRA :80.7%,
LYM:15.8%,
PLT :272×109/L,
腹部B超,
心電圖無異常,
雙踝雙膝X 光片示:骨質未見異常徵象。
結合病史、臨床表現,
明確診斷為上病。
綜觀舌、脈、症,
辯證給予口服抗風濕消痹合劑8ml,
3次/日,
通絡止痛膠囊2粒,
3次/日,
以清熱解毒,
並口服維生素C片0.2,
3次/日,
蘆丁片20mg,
3次/日,
鈣爾奇D片600mg,
1次/日,
強的松片10mg長期服,
以減輕血管炎症,
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
並靜滴白黴素20萬u,
每日1次以抗炎治療。
10%葡萄糖酸鈣10ml以增加毛細血管抵抗力,
治療2天,
頭痛、左眼澀,
腰痛及關節疼痛已好轉,
皮膚紫癜基本消退。
患兒于2004年4月20 日下午因飲食不節後發熱、腹痛、噁心、欲吐,
T達39.2℃,
急查血常規,
便常規+OB:便常規+OB無異常,
血常規WBC 29.4×109/ L,
GRA 95.4%,
PLT 305×109/ L,
考慮與胃腸道感染有關,
立即給予頭孢噻肟鈉靜點,
慶大黴素口服以抗炎治療,
並配合中草藥銀翹散加減3付口服,
經治療2天,
患者病情基本控制,
無發熱、咽痛、腹痛。
繼續靜點頭孢噻肟鈉至複查血常規無異常後停藥,
患兒共住院20天,
病情已基本控制,
無反復。
最後診斷:
中醫:血證,
肌衄,
血熱妄行;
西醫:過敏性紫癜。
治療結果:
病情穩定,
並予消痹藥酒,
通絡止痛膠囊及蘆丁、維生素C以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