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皮膚科>正文

手癬和足癬

皮膚癬菌感染手指屈面、指間及手掌側皮膚稱手癬(tinea manus);感染足趾間、足底、足跟、足側緣稱足癬(tinea pedis)。 手的活動範圍較大, 身體其他部位有癬難免搔抓, 故用手搔抓足癬部位是引起手癬的主要原因, 手癬常為單側, 足癬常為雙側。

【病因和臨床表現】 

手足癬的致病菌90%以上為紅色毛癬菌, 其次為絮狀表皮癬菌、須癬毛癬菌等。 手足癬在兒童相對少見, 青春期以後發病率增加, 男女比例無明顯差異。 臨床一般分為三型:

1.水皰型 在掌心、指側或趾間、足底、足側發生針頭至綠豆大的深在性水皰, 皰壁發亮、較厚、內容清澈,

不易破裂, 水皰融合成多房性水皰, 撕去皰壁可露出蜂窩狀基底及鮮紅色的糜爛面, 可繼發細菌感染。 水皰自行乾燥後形成白色點狀及環形鱗屑。 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和瘙癢。 主要發生在夏季, 發病除與真菌的種類(須癬毛癬菌更易引起此型)有關外, 還與機體的變態反應有關。 易引起癬菌疹, 即在身體其他部位發生多數的丘疹或水皰。

2.角化過度型 多見, 為片狀紅斑, 伴角質彌漫性變厚、粗糙、脫屑, 表面覆有鱗屑, 邊緣尚清楚, 中心紋理比較顯著, 觸之有粗糙感。 在虎口處或足跟部形成較深的裂隙和鱗屑, 疼痛出血。 可向手背或足背發展, 形成有鱗屑的斑片。 大多乾燥無汗。

3.浸漬糜爛型 又稱間擦型。 指趾間皮膚浸漬發白, 基底濕潤潮紅,

糜爛滲液, 與念珠菌所致的指間糜爛相似。 足的病變常發生在第三、四趾和第四、五趾縫間。 由於該處皮膚較薄嫩, 相互緊密接觸, 不透氣, 易潮濕, 局部皮膚浸漬發白, 呈腐皮狀, 揭開腐皮見鮮紅色的糜爛面甚至裂隙, 伴滲液, 繼發細菌感染、化膿, 形成潰瘍。 有時發出惡臭, 瘙癢難忍。 可因搔抓引起淋巴管炎、蜂窩織炎或丹毒, 足部疼痛紅腫, 影響下肢活動。

手癬的臨床分型沒有足癬明顯, 主要表現為水皰型(或濕疹樣型)和角化過度型。 同一手足癬患者在不同時期可以某一型為主, 如夏季表現為水皰型, 冬季表現為角化過度型。

【診斷和鑒別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 結合真菌鏡檢和培養可確定診斷, 但需與汗皰疹、慢性濕疹、掌蹠膿皰病等鑒別。

【治療】

一般使用咪唑類溶液或霜劑, 亦可用水楊酸製劑等, 1~2次/日。 對皮損乾燥甚至皸裂者, 可用軟膏。 外用藥應在洗手或洗足以後睡覺前塗搽, 以延長藥物作用時間。 必要時局部封包。

對單純外用藥效果不好者, 可口服抗真菌藥物, 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或氟康唑。 伊曲康唑0.2~0.4g/d, 連服一周;特比萘芬0.25g/d, 連服一周;氟康唑0.15g, 1次/周, 連服3~4次。 上述藥物對肝功能副作用輕微, 但既往有肝臟病史者應慎用, 必要時監測肝功能。

如濕疹樣改變繼發感染時, 應首先治療繼發感染。 局部用1:5000高錳酸鉀、0.5%醋酸鉛、0.1%雷佛奴爾或將聚維酮碘溶液稀釋10倍後浸泡20分鐘左右, 或每日用上述藥物之一濕敷2~3次, 待滲出好轉後再逐漸試用刺激性小的抗真菌霜劑。

對角化過度型應用滲透性比較強、藥物濃度比較高的劑型如複方水楊酸軟膏, 先用10%水楊酸軟膏厚塗, 外用塑膠膜封包, 每晚一次, 使其角質剝脫。 對足底多汗、有惡臭者, 可先用聚維酮碘溶液浸泡, 然後外用抗真菌藥。

影響手足癬療效的因素很多。 致病癬菌分佈的廣泛性和傳播途徑的多樣性決定了使用抗真菌藥物的長期性。 在治療同時還應採取預防措施, 注意個人衛生, 勤換襪子, 不與其他人共用浴具等以免交叉感染, 家庭中其他成員的手足癬要同時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