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萆薢分清飲由來
出處:《丹溪心法》 本方由益智仁、川卑解、石菖蒲、烏藥、(一方加茯苓、甘草梢)諸藥組成。用於膏淋、白濁。症見小便頻數,混濁不清,白如米泔、稠如膏糊。有溫腎利濕,化濁分清之效。 膏淋、白濁,...
2017-02-19 -
濟川煎由來
出處:《景嶽全書》 本方由當歸、牛膝、肉蓯蓉、澤瀉、升麻、枳殼六味藥物組成。用於老年人及腎虛便秘者。有溫腎,潤腸通便之功。 「濟」,有接濟滋養之意;「川」,指津液分佈之形。《內經》有「腸胃...
2017-02-19 -
導赤散由來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本方由生地黃、甘草梢、木通、竹葉四味藥物組成。用於心經有熱所致之口渴面赤,心胸煩熱,渴欲冷飲,口舌生瘡;或心移熱於小腸,小便短赤而澀,尿時刺痛,舌紅脈數。有清熱利水之...
2017-02-19 -
觀音應夢散由來
出處:《濟生方》 本方由人參、紫衣胡桃肉兩藥為末,加生薑水煎服。用於胸滿喘急,不能睡臥之症。有補氣生津,溫補肺腎之功。 王晉三雲:「溧陽洪輯幼子病痰喘將危,凡五晝夜不乳食,夢觀音授以此方,...
2017-02-19 -
增液湯由來
出處:《溫病條辨》 本方由玄參、麥冬、細生地三味藥物組成。用於陽明溫病,津液不足,大便秘結,口渴,舌幹紅,脈細稍數或沈而無力等症。有增液潤燥之功。 本方為津液不足,燥結不甚諸證而設,增液有...
2017-02-19 -
駐景丸由來
出處:《銀海精微》 本方由楮實子、枸杞子、五味子、制乳香、川椒、人參、熟地黃、肉蓯蓉、菟絲子諸藥組成,共為細末,煉蜜為丸,空腹鹽湯送服。用於治療心腎俱虛,血氣不足,下元虛憊所致之視物不清,如...
2017-02-19 -
螽斯丸由來
p> 出處:《古今醫鑒》 本方由生地黃、熟地黃、當歸、茯苓、川芎、赤芍藥、枳殼、黃芩、延胡索、青皮、陳皮、蘇木、紅花、五靈脂、炒乾薑、甘草、香附諸藥組成,用艾煎湯,入醋打糊為丸,酒或白開水送...
2017-02-19 -
蠲痹湯由來
出處:《楊氏家藏方》 本方由酒當歸、羌活、片薑黃、赤芍藥、炙黃耆、防風、炙甘草,加生薑組成。主治風痹,症見身體煩痛,項背拘急,肩肘痛重,舉動艱難,手足麻痹等。有益氣和營,袪風除濕之功。 風...
2017-02-19 -
縮泉丸由來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 本方由烏藥、益智仁兩味藥物為末,酒制山藥末糊丸。用於下元虛冷,小便頻數及小兒遺尿症。有溫腎止遺、縮尿固澀之功。 「縮」,有減縮收斂之意;「泉」,原指水泉,這裡形容功...
2017-02-19 -
熬夜的七大傷害
從大學時代開始我加入"夜貓"一族,喜歡上了白天睡覺晚上思考的生活。曾經把年輕作為資本,整夜整夜的不睡覺,現在工作了雖然有所收斂,但依然不過12點睡不著。結果這幾年明顯的感覺到了身體大不如前。誠然,...
2014-05-30 -
經常熬夜的男人如何補
現代男人熬夜的人很多,我們都知道熬夜對身體不好。下面教熬夜族一些滋補的方法。 人們晚上在加班的時候,體力腦力消耗得較多,在選擇食物的時候就要有些講究了,有些食物是不能列入食用範疇的。 防守篇—...
2014-04-11 -
三大養生穴位常按保平安
【導讀】三大養生穴位常按保平安,現代人經常坐在電腦前辦公,肩膀、頸部和背部會因此被連累,導致肌肉緊張等不適。據調查,成年人每天坐著的時間約為7.7小時,占全天的近三分之一。最近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
2015-01-11 -
經常熬夜的人會更容易做惡夢
做惡夢的感覺實在是不好,相信每個人都不希望做惡夢,偶爾做做還沒什麼,如果經常做的話,那就是一件非常令人煩惱的事情了,而造成做惡夢的原因有很多,一般認為跟睡覺的姿勢有關,而近來有研究稱,經常熬夜的人...
2014-01-08 -
宣白承氣湯由來
出處:《溫病條辨》 本方由生石膏、生大黃、杏仁粉、括蔞皮四味藥物組成。用於治療陽明溫病,腑氣不通,肺氣不降,便秘,痰涎壅滯,脈左寸實大者。有宣降肺氣、清化痰熱之效。肺其色應白,與大腸相表裡,...
2017-02-22 -
月華丸由來
出處:《醫學心悟》 本方由天門冬、麥門冬、熟地黃、生地黃、山藥、百部、沙參、川貝母、阿膠、茯苓、獺肝、三七諸藥組成,共為細末,用白菊花、霜桑葉熬膏,將阿膠化入膏內,和諸藥末煉蜜為丸,噙化。用...
2017-02-22 -
百合固金湯由來
出處:《醫方集解》 本方由生地黃、熟地黃、麥冬、百合、芍藥、當歸、貝母、生甘草、玄參、桔梗諸藥組成。用於肺腎陰虧,虛火上炎所致之咽喉燥痛,咳嗽氣喘,痰中帶血,手足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者。有...
2017-02-22 -
午時茶由來
出處:《陳修園醫書全集》 本方由蒼術、陳皮、柴胡、連翹、白芷、枳實、山楂、羌活、防風、藿香、甘草、神曲、川芎、桔梗、麥芽、蘇葉、厚朴、陳茶十九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拌勻合糊壓成塊狀,用時加薑...
2017-02-22 -
三甲複脈湯由來
出處:《溫病條辨》 本方由炙甘草、幹地黃、白芍藥、阿膠、麻仁、麥冬、生牡蠣、生鱉甲、生龜板等九味藥物組成。用於治療下焦溫熱,熱深厥甚,脈細數,心中憺憺大動,甚至心中痛者,有滋陰息風之效。 ...
2017-02-22 -
一撚金由來
出處:《古金醫鑒》 本方由大黃、檳榔、黑牽牛子、白牽牛子、人參諸藥組成,共為細末,每服一字,蜜水調下。用於小兒風痰吐沫,氣喘咳嗽、痰涎壅盛、內熱積滯、停食停乳、肚腹膨脹、一 思飲食、二便不利...
2017-02-22 -
四逆湯由來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炙甘草、乾薑、附子三味藥物組成。用於少陰病之四肢厥逆,惡寒蜷臥,吐利腹痛,下利清穀,神疲欲寐,口不渴,脈沈微細;以及太陽病欲汗亡陽之證。有回陽救逆之功。 「四逆」者...
2017-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