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痰濕鬱熱型內傷發熱
治療方法:黃連溫膽湯合中和東加減。 證候表現:低熱,午後熱甚,心內煩熱,胸悶脘痞,不思飲食,渴不欲飲,嘔惡,大便稀薄或黏滯不爽,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 病因病機:痰濕內蘊,壅遏化熱 治則治法:燥濕...
2017-03-04 -
血瘀型內傷發熱
治療方法:血府逐瘀東加減。 證候表現:午後或夜晚發熱,或自覺身體某些部位發熱,口燥咽幹,但不多飲,肢體或軀幹有固定痛處或腫塊,面色萎黃或晦暗,舌質青紫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或澀 病因病機:血行瘀滯,...
2017-03-04 -
胃熱熾盛型內傷發熱
治療方法:承氣湯。 病因病機:寒表邪入於裡,日晡潮熱,大渴引飲,譫語狂躁,不大便,是胃實 證候表現:日晡潮熱,大渴引飲,譫語狂躁,不大便 治則治法:乃可攻之 處方:以承氣湯瀉其上實,元氣乃得周流,...
2017-03-04 -
熱入血分型內傷發熱
治療方法:瀉血湯。 證候表現:東垣雲:發熱晝少而夜多,太陽經中尤甚。大小便如常。外無惡寒。 病因病機:晝病則在氣,夜病則在血,是足太陽膀胱血中浮熱,微有氣也。既病人大小便如常,知邪氣不在臟腑,是無...
2017-03-04 -
脾胃氣虛型內傷發熱
治療方法:理中湯。 病因病機:脾胃氣虛,陽浮於外 證候表現:其症上見嘔惡,下為溏泄,其脈大而不實,身雖大熱 治則治法:切忌寒涼,宜甘辛溫藥溫其中,使土厚則火自斂也 處方:理中湯。 出處:《金匱翼》...
2017-03-04 -
伏熱內蒸型內傷發熱
治療方法:麥煎散、柴胡梅連散。 病因病機:骨蒸熱者,熱伏於內,而氣蒸於外也。其症肌熱盜汗,黃瘦口臭,久而不愈,此骨髓伏熱,營衛不通之所致也,少男室女,多有此證。 證候表現:其症肌熱盜汗,黃瘦口臭,...
2017-03-04 -
內傷發熱的病因與診斷
一、病因病機 1、肝經鬱熱情志抑鬱,肝氣不能條達,氣鬱化火而發熱;或因惱怒過度,肝火內盛,以致發熱。其發病機理正如《丹溪心法·火》所概括的:“凡氣有餘便是火”。因此種發熱與情志密發相關,故亦稱“五...
2017-03-04 -
內傷發熱的臨床表現
內傷發熱一般起病較緩,病程較長,或有反復發熱的病史。臨床多表現為低熱,但有時也可以是高熱,亦有少數患者自覺發熱或五心煩熱,而體溫並不升高。一般發熱而不惡寒,或雖感怯冷但得衣被則冷感即減輕或消失。發...
2017-03-04 -
內傷發熱的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證候之虛實在確診為內傷發熱的前提下,應依據病史、症狀、脈象等辨明證候的虛實,這對治療原則的確定具有重要意義。由氣鬱、血瘀、濕停所致的內傷發熱屬實;由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所致的...
2017-03-04 -
內傷發熱的轉歸與預防
一、轉歸預後 在內傷發熱的病程中,由於病機的發展變化,或治療用藥等影響,內傷發熱的一些證候可以轉化或兼夾出現。對兼夾兩種證候者,應分清主次,適當兼顧。 內傷發熱的預後,與起病的原因、患者的身體狀況...
2017-03-04 -
濕阻膜原型濕溫
症狀:發熱惡寒,或寒熱往來,寒甚熱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嘔逆脹滿,苔白厚膩或如積粉,脈緩。 病因病機:濕熱穢濁之氣,郁伏膜原,阻礙氣機。 治則治法:疏利化濕,透達膜原。 方藥:達原飲加減。厚樸1...
2017-03-04 -
陰傷氣耗型濕溫
症狀:濕溫病後期,口乾渴,神疲乏力,舌紅乾燥,苔黃或粗糙,脈數細弱或濡細。 病因病機:濕熱耗傷,氣陰兩虛。 治則治法:益氣養陰。 方藥:生脈散加減。西洋參(單煎)9g,麥冬30g,石斛15g,甘草...
2017-03-04 -
中焦濕熱型濕溫
症狀:發熱,尿黃赤,汗出,胸脘痞悶,嘔惡,便秘,舌苔厚膩,或黃,或白,脈滑數。 病因病機:濕邪阻於中焦,濕熱交蒸。 治則治法:清熱化濕。 方藥:茯苓皮湯或藿香正氣散加減。赤茯苓12g,白茯苓12g...
2017-03-04 -
濕郁上焦型濕溫
症狀:發熱或寒熱往來,胸脘痞悶,煩躁,苔膩或黃或白,脈濡或緩或數。 病因病機:濕邪化熱,阻于上焦,肺衛失宣。 治則治法:清宣上焦。 方藥:藿朴夏苓湯或三仁東加減。豆蔻(後下)6g,枳實6g,炒杏仁...
2017-03-04 -
余濕未盡型濕溫
症狀:濕溫病後期,身熱已退或微微發熱,腳悶或脘腹脹,知饑而不欲食,舌苔黃,脈數或濡或緩。 病因病機:濕熱漸清,餘邪未盡。 治則治法:輕清芳化餘濕。 方藥:五葉蘆根東加減。藿香葉3g,薄荷葉(後下)...
2017-03-04 -
邪郁衛表型濕溫
症狀:發熱,頭身痛,尿短赤熱,惡寒,胸悶,口渴或不欲飲,脘腹脹,舌苔膩或白或黃,脈濡。 病因病機:濕熱之邪侵于衛表,鬱而化熱。 治則治法:解表清熱。 方藥:銀翹散加減。金銀花15g,連翹12g,茯...
2017-03-04 -
三焦濕熱型濕溫
症狀:發熱,胸悶,嘔惡,汗出,尿黃赤澀少,口渴或渴不欲飲,舌紅,苔黃膩或滑,脈數滑,或細緩。 病因病機:濕熱彌漫三焦,氣機不暢。 治則治法:宣化點焦,分利濕熱。方藥;黃芩滑石湯或宣清導濁東加減。茯...
2017-03-04 -
濕溫傷陽型濕溫
證候表現:至如陽傷痿弱,有濕麻痹,雖痔血 處方:用薑、附、茯苓、生術。 出處:《中西溫熱串解》·卷六(卷)·治溫熱方法上焦篇(篇) 原文:至如陽傷痿弱,有濕麻痹,雖痔血而用薑、附、茯苓、生術
2017-03-04 -
邪遏膜原型濕溫
證候表現:濕溫證,寒熱如瘧,舌苔滑白,口不知味。 病因病機:濕熱阻遏膜原。 處方:故仿吳又可達原飲之例,而瘧門中嚴用和清脾飲,亦可參用。宜厚樸、草果、神曲、半夏、蒼術、六一散等味。 鑒別診斷:瘧由...
2017-03-04 -
濕熱鬱久次傳寒中型濕溫
證候表現: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 病因病機:海藏以熏黃為陰黃,蓋既濕勝,則次傳寒中,小便自利者有之。(雄按:此由但清其熱,不治其濕,故次傳寒中。)。倪沖之《傷寒匯言》:此濕家為病...
2017-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