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內傷發熱的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證候之虛實在確診為內傷發熱的前提下, 應依據病史、症狀、脈象等辨明證候的虛實, 這對治療原則的確定具有重要意義。 由氣鬱、血瘀、濕停所致的內傷發熱屬實;由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所致的內傷發熱屬虛。 邪實傷正及因虛致實者, 則既有正虛, 又有邪實的表現, 而成為虛實夾雜的證候。

2、辨病情之輕重病程長久, 熱勢亢盛, 持續發熱或反復發作, 經治不愈, 胃氣衰敗, 正氣虛甚, 兼夾病證多, 均為病情較重的表現;輕症反之。

二、治療原則

實火宜清, 虛火宜補。 並應根據證侯、病機的不同而分別採用有針對性的治法。

屬實者, 宜以解鬱、活血、除濕為主, 適當配伍清熱。 屬虛者, 則應益氣、養血、滋陰、溫陽, 除陰虛發熱可適當配伍清退虛熱的藥物外, 其餘均應以補為主。 對虛實夾雜者, 則宜兼顧之, 正如《景嶽全書·火證》所說:“實火宜瀉, 虛火宜補, 固其法也。 然虛中有實者, 治宜以補為主, 而不得不兼乎清;若實中有虛者, 治宜以清為主而酌兼乎補。 ”切不可——見發熱, 便用發散解表及苦寒瀉火之劑。 內傷發熱, 若發散易於耗氣傷陰, 苦寒則易傷敗脾胃以及化燥傷陰, 而使病情纏綿或加重。

三、分證論治

氣鬱發熱

症狀:發熱多為低熱或潮熱, 熱勢常隨情緒波動而起伏, 精神抑鬱, 脅肋脹滿, 煩躁易怒, 口幹而苦, 納食減少, 舌紅, 苔黃, 脈弦數。

治法:疏肝理氣, 解鬱瀉熱。

方藥:丹梔逍遙散。

本方疏肝理脾, 清肝瀉熱。 方中以丹皮、梔子清肝瀉熱, 柴胡、薄荷疏肝解熱, 當歸、白芍養血柔肝, 白術、茯苓、甘草培補脾土。 氣鬱較甚, 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理氣解鬱;熱象較甚, 舌紅口幹便秘者, 可去白術, 加龍膽草、黃芩清肝瀉火;婦女若兼月經不調, 可加澤蘭、益母草活血調經。

血瘀發熱

症狀:午後或夜晚發熱, 或自覺身體某些部位發熱, 口燥咽下, 但不多飲, 肢體或軀千有固定痛處或腫塊, 面色萎黃或晦暗, 舌質青紫或有瘀點、瘀斑, 脈弦或澀。

治法:活血化瘀。

方藥:血府逐瘀湯。

本方有較好的活血理氣功效, 為臨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劑。 方中以當歸、川芎、赤芍藥、地黃養血活血, 桃仁、紅花、牛膝活血祛瘀,

柴胡、枳殼、桔梗理氣行氣, 甘草調和諸藥。 發熱較甚者, 可加秦艽、白薇、丹皮清熱涼血;肢體腫痛者, 可加丹參、郁金、延胡索活血散腫定痛。

濕鬱發熱

症狀:低熱, 午後熱甚, 胸悶脘痞, 全身重著, 不思飲食, 渴不欲飲, 嘔惡, 大便稀薄或粘滯不爽, 舌苔白膩或黃膩, 脈濡數。

治法:利濕清熱。

方藥:三仁湯。

本方具有清利濕熱, 宣暢氣機的功效。 方中以杏仁宣降肺氣, 善開上焦;蔻仁芳化濕濁, 和暢中焦;苡仁益脾滲濕, 疏導下焦;配以半夏、厚樸理氣燥濕;通草、滑石、竹葉清熱利濕, 共奏宣化暢中, 利濕清熱之效。

嘔惡加竹茹、藿香、陳皮和胃降逆;胸悶、苔膩加郁金、佩蘭芳化濕邪;濕熱阻滯少陽樞機, 症見寒熱如瘧, 寒輕熱重, 口苦嘔逆者, 加青蒿、黃芩清解少陽。

氣虛發熱

症狀:發熱, 熱勢或低或高, 常在勞累後發作或加劇, 倦怠乏力, 氣短懶言, 自汗, 易於感冒, 食少便溏, 舌質淡, 苔白薄, 脈細弱。

治法:益氣健脾, 甘溫除熱。

方藥:補中益氣湯。

本方既能益氣升陷, 又是甘溫除熱的代表方劑。 方中以黃芪、黨參、白術、甘草益氣健脾;當歸養血活血;陳皮理氣和胃;升麻、柴胡既能升舉清陽, 又能透泄熱邪。

自汗較多者, 加牡蠣、浮小麥、糯稻根固表斂汗;時冷時熱, 汗出惡風者, 加桂枝、芍藥調和營衛;脾虛挾濕, 而見胸悶脘痞, 舌苔白膩者, 加蒼術、茯苓、厚樸健脾燥濕。

血虛發熱

症狀:發熱, 熱勢多為低熱, 頭暈眼花, 身倦乏力, 心悸不甯, 面白少華, 唇甲色淡, 舌質淡, 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血。

方藥:歸脾湯。

本方補益心脾,

益氣生血, 為常用的補血方劑, 方中以黃芪、黨參、茯苓、白術、甘草益氣健脾, 當歸、龍眼肉補血養血;酸棗仁、遠志養心安神;木香健脾理氣, 使全方補而不滯。

血虛較甚者, 加熟地、枸杞子、制首烏補益精血;發熱較甚者, 可加銀柴胡、白薇清退虛熱;由慢性失血所致的血虛, 若仍有少許出血者, 可酌加三七粉、仙鶴草、茜草、棕櫚皮等止血。

陰虛發熱

症狀:午後潮熱, 或夜間發熱, 不欲近衣, 手足心熱, 煩躁, 少寐多夢, 盜汗, 口乾咽燥, 舌質紅, 或有裂紋, 苔少甚至無苔, 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

方藥;清骨散。

本方具有養陰清熱, 退熱除蒸的功效。 方中以銀柴胡、知母、胡黃連、地骨皮、青蒿、秦艽清退虛熱, 鱉甲滋陰潛陽, 甘草調和諸藥。 盜汗較甚者, 可去青蒿, 加牡蠣、浮小麥、糯稻根固表斂汗;陰虛較甚者,加玄參、生地、制首烏滋養陰精;失眠者,加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養心安神;兼有氣虛而見頭暈氣短,體倦乏力者,加北沙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陰。

陽虛發熱

症狀:發熱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溫,少氣懶言,頭暈嗜臥,腰膝酸軟,納少便溏,面色觥白,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潤,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補陽氣,引火歸元。

方藥:金匱腎氣丸。

本方為溫補腎陰的常用方劑,雖為溫陽方劑,但方中卻配伍了養陰的方藥,其意義在於陰陽相濟。正如《景嶽全書·新方八略》說“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方中以附子、肉桂溫補陽氣,山茱萸、地黃補養肝腎,山藥、茯苓補腎健脾,丹皮、澤瀉清泄肝腎以為佐。短氣甚者,加人參補益元氣,便溏腹瀉者,加白術、炮乾薑溫運中焦。

加牡蠣、浮小麥、糯稻根固表斂汗;陰虛較甚者,加玄參、生地、制首烏滋養陰精;失眠者,加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養心安神;兼有氣虛而見頭暈氣短,體倦乏力者,加北沙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陰。

陽虛發熱

症狀:發熱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溫,少氣懶言,頭暈嗜臥,腰膝酸軟,納少便溏,面色觥白,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潤,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補陽氣,引火歸元。

方藥:金匱腎氣丸。

本方為溫補腎陰的常用方劑,雖為溫陽方劑,但方中卻配伍了養陰的方藥,其意義在於陰陽相濟。正如《景嶽全書·新方八略》說“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方中以附子、肉桂溫補陽氣,山茱萸、地黃補養肝腎,山藥、茯苓補腎健脾,丹皮、澤瀉清泄肝腎以為佐。短氣甚者,加人參補益元氣,便溏腹瀉者,加白術、炮乾薑溫運中焦。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