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痰濕鬱熱型內傷發熱

治療方法:黃連溫膽湯合中和東加減。

證候表現:低熱, 午後熱甚, 心內煩熱, 胸悶脘痞, 不思飲食, 渴不欲飲, 嘔惡, 大便稀薄或黏滯不爽, 舌苔白膩或黃膩, 脈濡數

病因病機:痰濕內蘊, 壅遏化熱

治則治法:燥濕化痰, 清熱和中

方用:黃連溫膽湯合中和東加減

出處:《中醫內科學》·第六章氣血津液病證(卷)·第六節內傷發熱(篇)

原文:痰濕鬱熱證低熱, 午後熱甚, 心內煩熱, 胸悶脘痞, 不思飲食, 渴不欲飲, 嘔惡, 大便稀薄或黏滯不爽, 舌苔白膩或黃膩, 脈濡數。 證機概要:痰濕內蘊, 壅遏化熱。 治法:燥濕化痰, 清熱和中。 代表方:黃連溫膽湯合中和東加減。

前方理氣化痰, 燥濕清熱, 適用于痰濕鬱而化熱之證;後方清熱燥濕, 理氣化痰, 適用於濕痰氣熱證。 常用藥:半夏、厚樸燥濕化痰;枳實、陳皮理氣和中:茯苓、通草、竹葉清熱利濕;黃連清熱除煩。 嘔惡加竹茹、藿香、白蔻仁和胃泄濁;胸悶、苔膩加郁金、佩蘭芳化濕邪;濕熱阻滯少陽樞機, 症見寒熱如瘧, 寒輕熱重, 口苦嘔逆者, 加青蒿、黃芩清解少陽。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