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地骨皮 治療唇幹口燥風蟲牙痛有效果
一般來講,不同的中藥材,其所適應的病症也是不一樣的,而說起地骨皮這種中藥,其在臨床上的應用和功效作用,便是對於人們身體上所出現的唇幹口燥和風蟲牙痛等症,有著一定的治療效果的。
地骨皮的作用:
1、地骨皮治虛勞口中苦渴,骨節煩熱或寒:根白皮(切)五升,麥門冬二升,小麥二升。上三味,以水二鬥,煮麥熟,藥成去滓,每服一升,日再。(《千金方》枸杞湯)
2、地骨皮治小兒肺盛,氣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兩,甘草(炙)一錢。上銼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盞,煎七分,食前服。(《小兒藥證直訣》瀉白散)
3、地骨皮治消渴日夜飲水不止,小便利:地骨皮(銼)、土瓜根(銼)、栝樓根(銼)、蘆根(銼)各一兩半,麥門冬(去心,焙)二兩,棗七枚(去核)。上六味銼如麻豆;每服四錢匕,水一盞,煎取八分,去滓溫服。(《聖濟總錄》地骨皮飲)
4、地骨皮治消渴唇幹口燥:枸杞根五升(銼皮),石膏一升,小麥三升。上三味切,以水煮,麥熟湯成,去滓,適寒溫飲之。(《醫心方》枸杞湯)
5、地骨皮治骨蒸肌熱,解一切虛煩躁,生津液:地骨皮(洗,去心)、防風(去釵股)各一兩,甘草(炙)一分。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竹葉七片,煎服。(《本事方》地仙散)
6、治熱勞:地骨皮二兩,柴胡(去苗)一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用麥門冬(去心)煎湯調下。(《聖濟總錄》地骨皮散)
7、治血淋:地骨皮,酒煎服。若新地骨皮加水搗汁,每盞入酒少許,空心溫服更妙。(《經驗廣集》地骨酒)
8、地骨皮治風蟲牙痛:枸杞根白皮煎醋漱之。用水煎飲亦可。(《肘後方》)
9、地骨皮治小便出血:用新地骨皮洗淨,搗取自然汁。無汁則加水煎汁。每服一碗,加一點酒,飯前溫服。
10、治腸風痔漏,下血不止:地骨皮、鳳眼根皮各等分(同炒,微黃色)。搗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調服。忌油膩。(《經驗方》地骨皮散)
地骨皮的功效:
地骨皮為枸杞的根皮,涼血除蒸,清肺降火。用於陰虛潮熱、骨蒸盜汗、肺熱咳嗽、咯血、衄血。別名:杞根、地骨、地輔、地節、枸杞根、苟起根、枸杞根皮、山杞子根、甜齒牙根、紅耳墮根、山枸杞根、狗奶子根皮、紅榴根皮、狗地芽皮。地骨皮能清泄肺熱,肺熱除則肺氣清肅,喘咳等症自可減除,常與桑白皮等同用。對陰虛發熱、低熱不退等症,常與青蒿、鱉甲、白薇等藥配用。用於吐血、衄血等症,可與白茅根、側柏葉等配用。
別名:杞根、地骨、地輔、地節、枸杞根、苟起根、枸杞根皮、山杞子根、甜齒牙根、紅耳墮根、山枸杞根、狗奶子根皮、紅榴根皮、狗地芽皮。
處方名:骨皮、地骨皮
性味:甘,寒。
歸經:入肺經、肝經、腎經。
功效:涼血止血,清熱退蒸,清泄肺熱,清熱滋陰,清熱解毒。
主治:治虛勞潮熱盜汗,肺熱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癰腫,惡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淋洗,研未撒或調敷。
從文中的介紹可知,中藥地骨皮的功效與作用可是十分大的,而人們在平時選擇用中藥來防病治病的時候,其對於能夠有效治癒自身病症的中藥材所具有的作用效果,也是應當提前進行相應的瞭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