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四季飲食養生保健 夏季飲食講究方式方法

夏季來臨,天氣變得越來越炎熱,人們的心情也越來越浮躁,很多時候並沒有胃口去吃一些東西,但是身體中所必須的營養物質又不能缺席,這時候就要多多學習在夏季如何養生保健了。一起看看吧。

夏季宜養心健脾,解暑化濕

中醫學認為:“夏屬火,其性熱,通於心,主長養,暑邪當令。”是說心在五行中屬火,火熱之邪最容易損傷心,常導致心病,如有心神不安、心悸失眠、頭昏目眩等心神不寧的症狀。而且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夏天汗液大量排泄,不僅會損傷心氣,還會導致心陰虛,這樣更容易受到暑熱邪氣的侵犯,所以夏季宜注重養心。多吃一些清熱解暑的食品,既能清解夏季高溫天氣帶來的暑熱,又能清泄身體產生的內熱,也可服用辛涼散發或甘寒清暑的中藥,如菊花、薄荷、荷葉、金銀花、連翹,以利心火、散暑熱。

夏季飲食要節制

飲食節制除了要防止暴飲暴食之外,還要注意三餐的時間及分配。早飯要在7點左右,午飯在12點左右,晚飯在18點左右。俗話說“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唐代名醫孫思邈在《枕上記》中說:“清晨一盤粥,夜飯莫教足。”《飲膳正要》中說:“晚飯不可多食,晚飯少一口,活到九十九。”因為晚上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逐漸減低,消耗的熱量也比白天明顯減少,晚飯吃得過多就會在體內轉化為脂肪使人發胖。同時晚飯吃得過飽或過於油膩還會增加腸胃負擔,出現腹脹、消化不良等現象,並影響睡眠,即所謂的“胃不和,臥不安”。特別是老人、小孩消化能力本來就不強,夏季就更差,吃得過飽,難以消化,容易使脾胃受損,導致胃病,正如諺語所說“要想小兒安,三分饑和寒”。漢代名醫張仲景早在《傷寒論》中就提出“損穀則愈”,即在保持身體基本熱量需要的基礎上,少吃一點兒,很多病自然就好了。我們現代的一些常見病,如糖尿病、痛風、高血脂,與飲食不節制有密切的關係。古人提出的“損穀則愈”到現在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夏季不應恣食生冷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夏天氣溫高,人體會產生一系列熱的生理反應。出汗多,飲水多,胃酸易被沖淡,消化液分泌相對減少,消化功能減弱致使食欲不振,這時,若能在膳食上合理安排,適當吃些冷飲,不僅能消暑解渴,還可幫助消化,促進食欲,有益於健康。但如果不加以節制就容易損傷脾胃陽氣,不僅違背了“春夏養陽”的原則,還可能引起胃痛、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尤其是老年人脾胃陽氣已逐漸衰退,過食生冷會進一步傷及腎陽,造成洞瀉不止。兒童消化機能尚未充盈,在夏季又易感暑熱濕邪,如常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冰淇淋、飲料等,糖分又高,極易損傷脾胃的運化功能,出現長期食欲不振、腹痛、大便異常等症狀,如果不從飲食上進行糾正,聽之任之,就會造成胃腸疾病,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健康。

其實,天氣炎熱更要注意補充營養物質,身體新陳代謝在加快,各個部位對於必要元素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在夏季進行身體的保養與防護是一個十分明智的選擇,在夏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