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神經科>正文

部分性發作癲癇治療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對單藥治療無效的癲癇患者必然要考慮多藥聯合治療。 此外, 抗癲癇治療是長期的, 患者在治療期間也可能會患上其它疾病, 此時必須考慮部分性發作癲癇治療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常見的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有以下幾種方式:

1. 肝酶誘導作用:具有肝酶誘導作用的抗癲癇藥物如卡馬西平、苯妥英鈉和苯巴比妥等聯合用藥時會使其血漿濃度降低, 療效下降。 也能誘導口服避孕藥、抗凝藥代謝, 降低其血藥濃度而影響療效。 新型抗癲癇藥物大多數藥物無肝酶誘導的特點, 只有奧凱西平、拉莫三嗪和托吡酯較大劑量時選擇性的促進類固醇類的口服避孕藥的代謝,

使其療效下降。

2. 肝酶抑制作用:丙戊酸鈉是肝酶抑制劑, 尤其抑制拉莫三嗪和苯巴比妥的代謝, 使其半衰期延長, 血漿濃度升高, 導致潛在的毒性增加。 因此丙戊酸鈉和拉莫三嗪聯合使用時, 拉莫三嗪的用量可以減少一半。

3. 蛋白結合置換作用:高蛋白結合率的藥物能夠競爭低蛋白結合率的藥物的結合位點, 使其從蛋白結合狀態成為游離形式, 使後者血漿濃度升高, 最常見的是丙戊酸鈉與苯妥英鈉合用, 由於苯妥英鈉被置換為游離形式, 可能在較低劑量時出現療效和毒性反應。

4. 藥效學方面的相互作用:可能是雙向的。 比如拉莫三嗪與卡馬西平作用於電壓依賴性的鈉通道,

聯合應用時可能會導致神經毒性增加。 而拉莫三嗪和丙戊酸鈉聯合應用時, 可能由於作用機制互補而產生協同作用使療效增加, 但需要調整拉莫三嗪的起始劑量、加量速度及維持劑量以彌補這二者在藥代動力學方面的相互作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