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吐奶塊是屬於一種稱為新生兒賁門鬆弛症的表現, 發生率約為2%。 賁門是食物經食管入胃的門戶, 若發生鬆弛就會引起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 形成刺激而引起吐奶塊。 這種病症多發生於新生兒出生後的一周內, 大多數症狀較輕, 吐出奶塊量少, 並非每次哺乳後都吐。 如果症狀重則吐出奶塊量多, 幾乎每次哺乳後都吐, 甚至呈現噴射狀。
寶寶吐奶塊的原因:
3個月內寶寶的胃呈水準位置, 容易將奶存下。 且胃的容量很小, 寶寶出生後10餘天胃內只能容納12兩奶, 即使只是這12兩奶,
因此, 寶寶吃奶後, 不要馬上把他放躺下。 而是應該豎抱寶寶, 讓他趴在自己肩頭, 同時輕輕用手拍打寶寶後背, 直到寶寶打嗝為止。 這樣寶寶胃裡的氣體就被排出來, 不會吐奶了。
那麼, 解決寶寶吐奶現象的方法到底有哪些呢?
一、加強對寶寶的護理。 如寶寶有吐奶的情況時, 則有可能是由於吸入了空氣在肚子裡, 而這通常是生理性的吐奶。 這時, 只要媽媽們可適時地把寶寶抱起豎著, 並且輕輕地拍打下其背部,
二、調整餵養的次數。 當寶寶有出現吐奶的症狀時, 就應適當的減少一下餵食的次數, 可以嘗試著由原來的3小時一次改為4小時一次。
三、調整下餵養的姿勢。 媽媽在抱著寶寶餵食母乳的時候, 應儘量的把寶寶的頭部抱高一點, 而身子則略底點, 這樣可減少寶寶吐奶的現象發生。 而在給寶寶餵食奶粉的時候, 則盡可能讓寶寶坐著或者是站著喝, 不可讓寶寶躺著喝。
四、調整下餵養的時間。 當寶寶會出現吐奶的現象時, 則可縮短一下每次餵食的時間, 不可長時間的給寶寶餵食, 要讓寶寶慢慢地消化吸收, 漸漸的等寶寶的腸胃適應後就不會出吐奶的現象了。